广东制造:从“制”到“智”更稳 由“智”进“质”更快

发布时间:2024-12-25 09:18:03 来源: sp20241225

  广东制造向“智造”的升级步伐更稳、向“新质生产力”的加速拓展更快

  从“制”到“智”更稳

  由“智”进“质”更快

  钟达文、赵方圆、周伟力、邓莉、张露

广东制造业的“优等生”正大踏步前进。

  在黄埔的超级农场,无人机翱翔蓝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几乎实现“无人下地”;在广汽埃安的“灯塔工厂”,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运作,每53秒就有一辆白车身焊接“完工”;超200项国产车规级产品在广电计量帮助下完成验证,其中AI智能芯片、激光器芯片、激光探测芯片、大功率LED等都是国内首款。

  广东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0万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比1~10月加快0.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7个月回升。11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更达到了8.1%,增速比10月加快2.4个百分点。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新跑道上,“广东制造”经受了全球一系列“超预期因素”的考验;新起点上,“广东制造”向“智造”的升级步伐更稳、向“新质生产力”的加速拓展更快——“广东制造”作为广东经济的“顶梁柱”名副其实。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达文、赵方圆、周伟力、邓莉、张露

  稳

  广东制造500强“中坚力量”增多

  九层之台,必起于垒土。

  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与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日前共同发布了《2023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该报告以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为主要依据。据该研究报告,2023年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约5.6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1.2%。其中,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有12家,数量与去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营业收入500亿—10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比去年少了一家,但营业收入100亿—500亿元,以及10亿—50亿元的“中坚力量”均多了6家。另外,制造业500强企业中营收10亿元以下的比2022年少了11家。从数据可见,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总体结构出现了变化:千亿营收的龙头保持强势的同时,更多企业正在往“中坚力量”行列靠拢,企业营收规模的组成更接近“橄榄型”——一个更“稳”的结构。

  稳中求进,如疾风迅雷。广东制造业的“优等生”正大踏步前进。1~11月,广东多种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增长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增长85.3%,集成电路增长21.8%,光电子器件增长17.4%。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中,电子信息业与装备制造业企业达到72家和193家,仅这两大行业,就占到了500强企业的半壁江山有余,从平均营收来看,这两个行业的500强企业平均营收分别达到249.05亿元和88.67亿元,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底盘”更稳。

  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构筑雁阵产业发展体系

  如果说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广东制造的“稳定器”和“定盘星”,那么战略性产业集群,就是广东智造未来的“储能器”和“动力源”。

  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要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数字创意等领域,培育新增3~4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

  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乃华看来,广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谋划体现了前瞻性。“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为什么是这四个?“广东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体量大、结构全,更可依托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大省的优势,形成覆盖视频采集、视频制作、网络传输、终端呈现、行业应用的超高清视频显示全产业链体系。”顾乃华说,“在广州、深圳、惠州已经集聚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其中,广州产值已超200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其他几个产业集群的情况也颇为类似,既已有领跑全国的实力,更可有引领未来的潜力。

  “广东正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构筑雁阵产业发展体系。”顾乃华表示,“筑牢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底盘,要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广汽集团、广州医药等上市企业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格局。同时,加快谋划发展未来产业,发挥政府对未来产业的战略引领作用,前瞻布局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构建特色的未来产业项目库。”

  专家提到的新能源汽车,正在智能制造的高速路上“加电飞驰”。汽车制造业企业在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中仅占19席,但其年平均营业收入却达到302.98亿元,傲视所有行业。12月14日,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灯塔网络”,成为全球仅此一座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一组数据更能印证“灯塔”之名当之无愧:产能利用率160%,生产一次性合格率98.5%,人员效率56台/人,焊接节拍53秒/台;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近2000万KW·h。

  进

  智能技术与数据支持提升制造“含智量”

  近日,比亚迪最新高端车型的“应急浮水”和“水中行驶”引起了众多业内人士和网友的关注。一系列“黑科技”背后,是强大的“智造力”支撑。比亚迪生产品质工程师韩宇航告诉记者,新车型的车身设计有3000多个焊点和螺柱,要保障焊点和螺柱不被击穿漏水,是一个设计制造难题。“我们通过18项过程因子控制、四项过程检测预警闭环、两项结果确认保障,成功突破了行业瓶颈。”据统计,与浮水相关的工艺,蕴藏了62项智能和创新设计。

  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打造定制化、柔性化、自动化、零碳化工厂。

  在广东,如比亚迪一样注重智能赋能的制造业企业数不胜数,研发投入连年加码。据《2023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在500强企业中,有34家研发费用比重在10%以上,占500强的6.8%,研发费用比重在5%—10%之间的更有102家,占比超过五分之一。

  智能技术与数据支持“双管齐下”,让广东制造的“含智量”更高。

  广州无线电集团成员企业广电计量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款新型动力电池模组及系统样品进行电性能参数、安全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的测试。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性能测试与评估,是保证电动汽车整车动力性能与安全性能的重要环节。

  广电计量总经理助理、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可沦告诉记者,以往电池在静态条件下,健康状态无法得到有效检测,简单性能测试无法验证产品可靠性,可能导致产品功能安全设计存在缺陷。为此,广电计量突破了动力电池测试与评估的三大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电池系统的检测评价与技术服务平台,帮助电池制造企业系统性发现电池安全设计缺陷,提高产品可靠性。

  “该平台能提升检测资源利用率,也可以为企业进行不同结构不同体系的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检测,实现一个服务平台满足不同体系类型动力电池的不同层级的检测评估需求,助力车企抢占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制高点。”广电计量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技术研究院院长明志茂表示。

  高度智能化推动生产力跃迁

  制造车间的工程师“打铁”变“玩电”,流水线上的工人学会了“数字化拧螺丝”,连“农民伯伯”都能“坐在办公室里”操作手机“种田”……高度智能化生产,正推动广东制造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一次进入因湃电池工厂的人可能会惊讶:“生产线里人怎么这么少?”事实上,目前因湃电池工厂绝大部分工序都由智能设备来完成,而工程师们的主要工作是“监测”,遇到问题即第一时间响应和解决。

  “现在我们的电芯生产节拍是‘秒’级的,生产一支电芯的时间低于2秒。”因湃电池工厂总经理许俊海表示,工厂单线产能达到全球最高的6GWh。按照最初规划,工厂将在2024年3月才能投产,但如今却提前3个月完成建设与准备工作。

  如此高质量和高速度完成工厂“从0到1”的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其中,“数字孪生”扮演关键角色。许俊海告诉记者,“数字孪生”让虚拟工厂变成可能。“我们可以像设计产品一样设计厂房,先在‘虚拟世界’完成工厂的建设,在建设‘虚拟工厂’的同时,还可以快速设计并直观呈现产线布局,找到最佳方案。在‘数字孪生’技术帮助下,因湃电池工厂空间利用率提升25%。”

  第一次走进广州黄埔“极飞科技超级农场”的人可能会问:“农民伯伯呢?”其实,这个造型酷似太空基地的“超级农场”,正在探索水稻全程“无人化”种植模式的可能性:从播种到收获,这片稻田几乎“无人下地”。“我们凭借农业无人飞机、遥感无人飞机等的高效落地,该农场300亩水稻的各生产环节实现了全面数据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执行,为稻田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超级农场研发负责人管武烈告诉记者。

  无人机产业正是广东领先全国的先进制造业代表之一。十年间,无人机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截至2022年底,极飞的研发专利授权总数达2141件,农业无人化设备的作业面积超14.5亿亩次。农业无人机俨然成为农业高效生产的“新标配”。

  除了无人机外,能够让传统拖拉机和收割机实现自动驾驶的农机自驾仪、可以自主执行巡田测绘任务的遥感装置,以及拥有精准喷洒、智能割草等多种功能的农业无人车都已经大显身手。

  新

  新质生产力工厂“绿意”盎然

  广东制造业生产力迈向“新质”和“高质”的重要体现是“绿意盎然”。目前,广东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04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9家,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

  12月5日,一个年均发电量830万KW·h、年CO2排放递减量可达8460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广州南沙竣工。这是“电装中国”南沙工厂的又一节能减排“力作”,不仅有助于减少CO2排放量,也将进一步优化工厂能源结构,其碳中和贡献度达到15%。如今,电装南沙工厂太阳面板设置总面积达到83000平方米,容量达12MW,年发电量可达1320万KW·h。从2023年1月开始发电至今,预计年间发电共减排CO2 8400t/CO2。

  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涉外广报负责人刘素君介绍,“在生产造物环节,预计到2025年能减排50%以上。目前电装南沙工厂,基本上已达到8%~10%的降碳实绩。”

  如果你从高空俯瞰番禺,可能会发现一个由5.5万块光伏板组成、面积超过8.9万平方米的“显眼包”,那其实是埃安工厂的屋顶,这些“显眼包”年发电量约1800万KW·h,足以满足工厂25%的用电量。数据显示,埃安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效应明显:冲压车间使用连续生产模式,较传统的断续生产模式节能耗约5%;焊装主线100%自动化率,比同行能耗平均水平节省约20%……

  海洋经济创新平台的“原创力”十足

  夯实“稳”的底盘,发动“进”的引擎,要为新质生产力积蓄后劲。

  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今年以来,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部分产品快速产出。1~11月,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倍,工业机器人、显示器、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3.8%、33.1%、32.6%和19.6%。

  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新动能。对于制造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的广东,如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找到新质生产力的新领域?专家提供的答案之一是“向海洋要增长”。

  2022年,广东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两成,约占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19%,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对于稳住广东经济大盘具有“压舱石”的作用。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更达百亿级别。

  4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近2000座海岛,超过陆地面积2倍的海域面积,正是潜力无穷的“新经济版图”。顾乃华认为,广东在“向海图新”方面大有优势。“广东具备全国最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海洋发展潜力正被持续激活,依托南沙、横琴、前海等向海开放高地,在海洋服务业、滨海旅游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与国际交流互动持续深入。”顾乃华说,“另一方面,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的海洋产业链韧性巩固提升。茂名、湛江等城市的绿色石化、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新能源产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海洋工业全产业链往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和高端化发展。”

  除了坐拥地利以外,广东海洋经济科创动力十足。2022年全省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气及矿产、海洋药物等领域专利公开数接近2万项。顾乃华认为广东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领域已经“一骑绝尘”,“广东通过强化创新平台的‘原创力’,实施关键科创项目牵引,串起基础创新、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产业带动的全链条,实现整体‘以新促质’,为全省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海洋科技动能。”

  夯实“稳”的底盘,积蓄“进”的后劲,这一年,广东制造勇挑大梁,已经在大风大浪中逆势闯出奋进之路;新一年,广东制造将稳中求进,进而有为,在激流激荡中挺立潮头、行稳致远。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