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35:18 来源: sp20241118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条运河旁的警示牌上印有提醒人们“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字样。 本报记者 时元皓摄
新加坡植物园一角。 本报记者 刘 慧摄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发布的报告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令人担忧,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报告呼吁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国际合作,尽快扭转这一趋势。近年来,西班牙、巴西、新加坡等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西班牙——
出台国家战略
扩大保护区域
在西班牙托莱多省托莱多山脉北侧,卡斯塔尼亚尔农场占地面积约5000公顷,隐于起伏的丘陵山地中。得益于周边密集覆盖的地中海森林,农场拥有良好的天然牧场和湿地,动植物物种丰富,包括伊比利亚猞猁和西班牙帝雕等濒危动物。
20多年前,伊比利亚猞猁被宣布濒临灭绝,卡斯塔尼亚尔农场主动与多个自然保护组织开展合作,通过多元化开发和政府资金支持,引入伊比利亚猞猁在此繁衍。目前,农场已有5对伊比利亚猞猁及其幼崽,还成功养育出9对帝雕在此栖息。2023年,因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作的贡献,卡斯塔尼亚尔农场获得第十四届西班牙丰德纳自然保护奖。该奖项主要颁发给为西班牙动植物群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机构等。
西班牙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超过8.5万种动植物物种分布于此,占欧洲物种总数的50%以上。2022年12月,西班牙批准实施《到2030年国家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为西班牙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制定了关键规划。该战略计划的重点是通过完善国家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信息收集、监测和治理系统,增进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战略并纳入有关部门政策,同时全面促进绿色生态系统修复与保育,扩大陆地自然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等。该战略计划到2025年的第一笔预算为400万欧元。
安达卢西亚是西班牙生物圈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大区。不久前,该大区政府宣布将在今明两年内,投资300万欧元建立22个动物保护中心,并已与两家西班牙公司签署了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合作协议。安达卢西亚大区政府发言人帕切科说,通过公私合作,哺乳动物和海龟搁浅项目已处理了4800例紧急状况,湿地地区的云石斑鸭也得到了更好的观察和保护。
日前,西班牙宣布向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捐款1000万欧元。西班牙环境国务秘书乌戈·莫兰表示,没有生态保护就没有经济发展,西班牙期待继续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领域发挥作用。
巴西——
完善信息系统
设立专项基金
巴西科技部近日表示,将继续扩大完善“巴西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图书馆”。
2014年,巴西科技部牵头创建了“巴西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巴西科技部、巴西地理统计局表示,对生物多样性信息的监测、统计与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更有效的保护工作。
2023年6月,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在巴西举行会议,批准建立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基金”计划,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提供14亿美元的直接支持。其中,巴西的环境项目得到近9000万美元拨款,将被用于支持保护区周围社区建设、恢复森林植被和保护亚马孙雨林多样性,以及绘制土著社区的生物多样性地图等。同年9月,巴西科技部筹集700万美元用于加强巴西土著社区生物多样性管理能力的项目开发。位于亚马孙、塞拉多两大生物群落的土著社区与政府不断加强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信息系统化,并综合运用政府支持与当地传统做法,促进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里约热内卢,由多个森林群落组成的蒂茹卡国家公园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单位,它对于观察监测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评估研究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不久前,研究人员在该公园的河流中发现3条罕见的金色鲇鱼,凸显当地保护森林河流的积极成果。在圣保罗州里贝拉谷地区,当地居民通过成立“里贝拉谷种子网络”来收集和播撒种子,以促进退化的森林植被恢复。
2023年,亚马孙河流域、潘塔纳尔湿地出现创纪录的干旱,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国际期刊《生物保护》基于巴西的一项研究提示,气候变化会造成物种迁徙,从而使得现有的“保护单元”功能性丧失。巴西生物学家塔西西奥·阿布鲁表示,气候变化依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巴西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部长席尔瓦多次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挑战,采取更多区域性的团结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新加坡——
加强物种复育
鼓励青年参与
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新加坡射靶场自然公园,日前获得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卓越景观白金认证”。该公园由废弃的矿场修复和改建而成,如今成为超过700种动植物的“家园”。在改造过程中,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了修复,把氮注入土壤中,再种下大量热带树木,并将废弃的采石场改造为淡水湿地,为水生动物和候鸟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花园城市”新加坡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包括超过390种鸟类和至少2100种植物。过去14年间,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的研究人员在新加坡首次或重新发现超过300种植物,其中22种为“不曾记录过的新物种”。新加坡国家公园局高级研究员张国远表示,在人类开发过的土地上同样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它也可能是稀有物种的栖息地。“积极保护本国自然生态,就是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尽一份力。”
2015年,新加坡政府推出自然保育总蓝图,为新加坡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确定了方向。随后,政府推出物种复育计划,计划到2030年恢复160种动植物物种。2016年,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将一处采石场改造成蓝喉蜂虎等稀有鸟类的筑巢区,增添沙子和花岗岩,种植了适合这些珍稀鸟类栖息的树木。自设立筑巢区以来,工作人员多次记录下蓝喉蜂虎在这一地点孵蛋。蓝喉蜂虎上一次在新加坡的孵蛋记录还要追溯到1999年,此后受栖息地退化等影响,该稀有鸟类的正常迁徙与繁殖进程一度遭到破坏。
2019年,新加坡政府推出森林修复计划,力争10年内在中央集水区和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周围的缓冲园区种下25万棵树,通过恢复生态环境来增强生物多样性。射靶场自然公园的改造就是森林修复计划的一部分。同年7月,新加坡植物园种子库正式开放,主要用于促进植物物种保护、研究及生态教育。新加坡植物园内培育了许多重要的稀有植物,但种子库具备更大容量,最多可存放2.5万种植物种子,以保存多样化的植物品种,包括野生热带水果和森林树木等。种子库所在的建筑内设有种子清洁实验室、干燥室、低温实验室等,在推动保护东南亚植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新加坡政府还发起青年与大自然计划,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绿化活动,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课题并探讨制定解决方案。当地年轻人也可通过青年自然探索家计划和青年自然管家计划等,体验参与入侵物种管理、海滩巡逻、苗圃育种等活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2日 15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