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观澜:赣鄱大地上的“文化味儿”为何越来越浓?

发布时间:2024-12-06 00:43:43 来源: sp20241206

   中新网 南昌5月21日电 题:赣江观澜:赣鄱大地上的“文化味儿”为何越来越浓?

   中新网 记者 李韵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是历史人文渊源之地,也是文章节义之邦,涌现出了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汤显祖等一批文化名人。

  传承千年的江右文脉感召着一代代赣鄱儿女继往开来,在赣鄱大地上继续书写新的文化故事。江西自2019年以来,连续5年召开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赣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重、成色更足。

  历史底蕴丰厚,文物保护利用迈上新台阶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国字山战国墓葬、景德镇乐平南窑唐代窑址……江西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

5月16日,江西南昌,一位身着马面裙的游客在拍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大量饼形金。 刘力鑫 摄

  “新时代十余年来,是江西文物事业投入多、发展快、成果大的时期,文物保护利用呈现出持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江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表示,该省文物普查和等级提升成效显著,同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

  据了解,江西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28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3年的52处增至现在的160处,位列全国第14位。全省登记认定可移动文物超64万件,居全国第18位,其中,珍贵文物6.15万件,位列全国第14位。

  这些饱经沧桑又承载大量历史故事的文物遍布在江西各地,江西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越来越多文物与观众见面,越来越多观众喜欢走进博物馆。

1月8日,江西南昌,“御瓷归来”主题特展在江西省博物馆开展。图为身穿中国传统服饰的观众在参观展览。 刘力鑫 摄

  江西省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从2013年的132家增至现在的202家,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从20家增至61家。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今年江西省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御瓷归来”展更是创造了陶瓷展陈设计、现场观展体验、媒体关注热度的新纪录。

  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小说《琵琶围》、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等18件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3月22日,江西南昌,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堂上,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陈俐正在给学生上课。刘力鑫 摄

  “我们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出台‘文艺七条’和全国首个促进网络文学繁荣发展措施。”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资办主任郎道先表示,江西一批艺术家获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网络文学银河奖、电影华表奖、戏剧梅花奖等。

  此外,十年来,江西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由189.2平方米增至290.4平方米;江西电影院由127家增至471家,电影票房由3.83亿元增至14.28亿元。

  2023年,江西省规上文化企业营收2599.53亿元,比2013年增长45.8%。其中,文化制造业营收比重由82%下降到64.4%,文化服务业比重由7%上升到25%,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赣鄱文化“出海”步伐加快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江西正奋力守护、挖掘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赓续千年文脉,并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2023年6月19日,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展出的青花碎片。 刘力鑫 摄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这里实施大遗址保护计划,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系统梳理、整体保护160处瓷业遗址、108条老里弄、近现代老厂房等瓷业遗产。还有一批又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这里将老手艺传承下去。

  在特色文化传播方面,江西“丝路瓷行”“大渊艺站”等对外文化品牌项目影响广泛,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国际瓷器研究联盟等在景德镇成立,推动景德镇打造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

  此外,江西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景德镇入选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十年来江西出版传媒集团版权输出数量由191种增至489种。如今,越来越多的江西优秀文化品牌扬帆出海、走向世界。(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