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03:25 来源: sp20241118
近日,游戏产业界也传来捷报,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今年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关口,用户规模再创新高达到6.68亿。随着游戏用户数量不断攀高、电竞从小众迈向大众,越来越多的学术力量投入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近期,上海多家高校出版社推出一批游戏、电竞主题新书,梳理和阐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游戏和电竞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夯实人才基础,电竞主题图书出版成果丰富
在不久前的杭州亚运会上,中国电竞队取得4金1铜的佳绩,彰显出电竞大国的底蕴。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发出“盛世危言”,指出中国的电竞产业依然存在着从业者专业化程度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上海多家高校出版社回应了业界的知识服务需求,出版了多部相关领域的图书、教材,为游戏、电竞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什么是电竞?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员首席专家徐剑看来,电竞这种互联网文化形态不仅是娱乐休闲的工具,更是一种集互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重要媒介:“是人们通向虚拟世界的接口,实现了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深度关联。”徐剑是不久前发布的《2023全球电竞之都评价报告》作者,同时也在今年7月,他的《电子竞技概论》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既是一本关于电子竞技的概论性教材,也帮助读者对当前国内外电子竞技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客观和全面的认知。例如对于外界关于电子游戏危害性的广泛争议,徐剑在书中指出游戏中科技的力量正趋于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同时主管部门的协同规制和治理新思路也在不断消除不良游戏作品所带来的危害。
中国与国外的电竞文化有哪些差异?有没有可以吸收融合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全球电竞文化导论》《中国游戏研究:游戏的历史》分别从国外视角以及立足自身,为读者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游戏文化发展脉络。其中《全球电竞文化导论》今年4月出版,该书通过借鉴国外知名电竞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涵盖体育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不同人群,将电子竞技理解为“一种基于具体社会历史语境的文化现象”;而今年7月份出版的《中国游戏研究:游戏的历史》涵盖了中国的游戏发展史、游戏批评、游戏产业、游戏创新等多个主题,指出“游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媒体语言的互动符号系统,其生产与消费都是社会历史文化实践”。而对于电竞产业链条中不同部分的样貌及其运作方式的呈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此前推出的《电竞资本论》中有丰富的国内外真实案例,覆盖了游戏开发和运营的“上游”、电竞赛事的“中游”、内容传播的“下游”。
精品游戏扭转大众刻板印象,让人们“重新认识游戏”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游戏设计系主任、游戏社会化研究院副院长张兆弓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游戏视为一种有价值的娱乐形式和文化产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今年9月出版了张兆弓的《重识游戏》,该书以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为基点,帮助读者“重识游戏”。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电子游戏行发展过程中也都经历了电子游戏的“去污名化”阶段,张兆弓认为中国的游戏产业政策法规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规范了游戏市场行为。与此同时,中国游戏行产业界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米哈游公司的《原神》被列为“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随着时间推移和更多国产精品游戏的浮现,张兆弓认为人们对游戏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发生了从娱乐到社交、教育和文化传播等多个层面的理解转变。”
国外的电子游戏产业起步比中国早,对于游戏产业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复旦大学出版社此前翻译出版了多部海外学者的研究著作,为中国的游戏研究者、从业者打开了更为宽广的海外视角。例如德国学者克劳斯·皮亚斯的《电子游戏世界》被称为“游戏的史前史”,该书向读者介绍了游戏学相关的媒介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理论成果,以及构成游戏背后的庞大知识体系与哲学体系;而《电子游戏大发展》一书的作者为威斯康星康考迪亚大学传播系教授马克·J.P.沃尔夫,不仅梳理了电子游戏的发展历程,还探讨了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大学斯托特分校教师安德鲁·威廉姆斯《数字游戏史:艺术、设计和交互的发展》的特色在于更注重“游戏设计理念的溯源”,例如他将1958年诞生的电子游戏《双人网球》溯源到1912年西班牙人发明的国际象棋机器,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本质不同,这种思路为游戏研究提供了另外的解题方法。
(文汇报 卫中)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