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7:25:25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网 来宾8月1日电 题:老兵廖秉信:传承“上甘岭精神” 英雄本色永不改
作者 吴清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今年是中朝建交75周年,八一建军节来临,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二等功的老兵廖秉信,激情满怀地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向前来探望、慰问的后辈讲述起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7月27日,廖秉信讲述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吴清文 摄1950年冬,20岁的广西象州县马坪镇古大村的热血青年廖秉信,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告别妻子和刚满月不久的大女儿,投身志愿军队伍。
1951年1月,廖秉信与战友从柳州乘火车,七天七夜后抵达吉林安东。经过三天的短暂休整,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他被编入“万岁军”38军113师炮兵独立团2营5连,担任填装炮弹的三炮手及连队文化教员。
“上级指哪,我们就打哪。”不久,廖秉信所在的连队奉命配合步兵,向美军重兵防守的391.8高地、381.2高地发起勇猛攻击。
廖秉信回忆道,为了避开敌军的空中优势,志愿军选择夜战进攻。每当夜幕降临,志愿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击,击退敌军并占领高地;天亮则迅速隐蔽,避免遭受美军轰炸。如此反复拉锯七天七夜,最终志愿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成功击败了敌军。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廖秉信所在部队奉命支援。“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是他们的坚定口号。
此次战役,廖秉信所在连队坚持了十天十夜。由于后勤物资常常无法按时送达,大家有时只能“饿了一把炒面,渴了一把雪”,尽管生活异常艰苦,但每个人都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誓死守阵地。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廖秉信因听从指挥、作战勇敢且有效配合兄弟部队作战,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记二等功一次。
1953年12月,廖秉信与3名战友奉命搬运粮食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导致他的颈部、头部、右小腿三处中弹。至今,他身上的三块伤疤依旧可见,也见证了战场的残酷与他的无畏。
1954年,回国退伍后,廖秉信被安置在象州县石龙、马坪、寺村等乡镇工作。
在负责民政工作期间,有一天,他家门口放着一只鸡,得知是群众送来的,他当即对儿媳妇覃春花大发雷霆。“接受别人的东西做什么,别人家还没有得吃呢!”他时常教育后辈,为群众办事不能收礼。
1990年,廖秉信退休后回到老家古大村,仍保持军人作风,以身作则。当时,村周边是集体松林,一次,有村民盗伐集体松树卖钱,他追至街上收缴卖柴所得,存入集体账户;还有一次,小儿子上山捡了一担松树枝回家当柴烧,老人知晓后,二话不说,按市价的两倍给予处罚,并将罚金交给村出纳。
在他的影响下,村民自觉维护集体利益。村里的松树长大成材,卖得100多万元,都用于修路和村民福利。
廖秉信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