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却有生命力”——香港青少年在黔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4-11-15 00:10:04 来源: sp20241115

7月3日,香港学生在贵州省务川县龙潭村展示制作的扎染作品。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新华社贵阳7月4日电题:“古老却有生命力”——香港青少年在黔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新华社记者骆飞、刘明洋

  一根约三米长的竹篾,居中折断一分为二,随即用两条竹篾在重复的压和挑间进行编织……在仡佬族青年彭江的手里,韧劲较强的竹篾如丝线般被编织起来,围坐在周围的香港师生们看得认真,有模有样地跟着学起来。

  这一幕发生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街道龙潭村的仡佬族“篾鸡蛋”制作体验现场。7月1日起,来自香港宁波第二中学、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的46名师生来到贵州开启了仡佬族文化研习之旅。

  “篾鸡蛋”又称“篾球”,是一种用竹篾片编成、形似鸡蛋的圆球,是仡佬族独有的传统文体活动——打“篾鸡蛋”的主要用具。

7月3日,香港师生在贵州省务川县龙潭村体验仡佬族剪纸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篾鸡蛋’的制作主要遵循压一挑一的编织技巧,需要耐心细致。”彭江边教学边讲解。香港宁波第二中学的初三年级学生杨子歌认真聆听,紧跟每一步教学动作。

  “编织原理相对简单,但竹篾比较硬,想要像穿针引线一样进行编织很不好控制,而且越往后交叉点比较多,也容易搞错压与挑的顺序。”杨子歌说。

  像杨子歌一样,所有香港师生都是第一次体验制作“篾鸡蛋”。虽然整个学习制作过程较慢,但大家都努力地尝试体验。在跟着老师学习时,香港宁波第二中学的张绮雯还不时用手机上网查看“篾鸡蛋”制作教学视频。

  心灵手巧的她成为现场完成“篾鸡蛋”制作最快最好的同学。“仡佬族很有智慧,通过两片轻薄的竹篾就能编织出一个形如鸡蛋、中空轻巧的圆球。虽然编织过程不易,但这样的竹编技艺能够一直从古流传至今,说明仡佬族文化传承得不错。”张绮雯说。

  正当其他人制作“篾鸡蛋”时,来自香港宁波第二中学的陈咏濠和多名同学来到一旁的空地上,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起打“篾鸡蛋”。

  打“篾鸡蛋”是仡佬族集庆礼和竞技于一体的特色文体活动,历史悠久,包含了多种运动技巧,并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声锣响,陈咏濠和其他9名同学分队对抗,他们手握“篾鸡蛋”,或跑或跳,或踢或投,大家使出浑身解数,“篾鸡蛋”迅速在队友之间传递开来,只为投入对方的背篓里。

  不一会儿,他们就玩得满头大汗,场下的师生们也不时为他们加油喝彩,活动现场十分热闹。“虽然叫打‘篾鸡蛋’,但这项仡佬族体育运动现在也融入了足球、篮球以及橄榄球的很多技巧,既需要大家团结协作,也需要个人随机应变,整个过程很有趣。”陈咏濠告诉记者。

  仡佬族是贵州省的世居民族之一,此次香港师生到访的龙潭村是仡佬族聚居的古村落,拥有700多年的历史。

  在龙潭村,香港师生一行还相继体验了仡佬族扎染技艺、酥食制作以及剪纸等多项非遗文化。他们在了解非遗传统技艺的过程中,感受着仡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非遗文化历史悠久,但都比较鲜活,很有生命力,亲自动手体验,犹如跨越时空去触摸厚重的仡佬族历史,很有意义。”香港宁波第二中学的黄宇彤激动地向同伴展示亲手制作的扎染制品。

  “参加民族文化研学比单纯的景点观光更有意思和意义。”在香港宁波第二中学带队老师吴子健看来,此次贵州之行不仅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仡佬族历史文化,还能在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中,亲身感受到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中华文化魅力。

(责编:刘洁妍、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