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8:00:03 来源: sp20241114
《革命文物映初心 红船起航高校行——行走的思政课》《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刘公岛开学第一课》……随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名单、精品项目名单公布,一批革命文物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的优秀成果,将有效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引导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传史育人,依托革命文物资源优化内容供给,使得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用好红色资源、开好“大思政课”的重要方式方法。数据显示,全国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记录者、承载者,无声讲述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这些红色资源,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丰富滋养。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进而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这样的资源宝库,不仅要在思政课上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强大价值引领功能。
挖掘、运用好革命文物的思政元素,既能丰富课堂内容,也能创新教学方法。从示范项目、精品项目的名单中不难发现,思政课的课堂不只是在教室内,也可以走出去、活起来。比如,有些学校与革命场馆开展共建实践,探索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更加生动、“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更为亮眼;还有的纪念馆、博物馆专家及讲解员,作为兼职教师,进学校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这些形式多样、参与多元的教学活动,不仅把多方力量汇聚起来,更是以创新的工作载体、内容载体,提升着“大思政课”的实效性。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与现实结合起来,与红色资源融合起来,这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期待。面向未来,一方面要搭建好平台,畅通学校思政课教师到纪念馆、博物馆交流培训的渠道,支持高校加强本地革命文物资源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好队伍,推动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革命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并结合革命文物,针对不同学龄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能动性,不断强化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就能让“大思政课”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观文物、学历史、悟精神,是开好“大思政课”,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红色种子”的有效之举,也能起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各级教育、文物主管部门需进一步强化工作协同,推动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上好上新“大思政课”,必定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责编:徐玉涵、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