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0:28:55 来源: sp20241121
“太像了,仿佛让我回到了40多年前。”
61岁的山西省阳泉市市民董雪梅站在玻璃柜台前连声感慨。在她身后的木柜上,摆满了电熨斗与老式收音机等老物件,背景墙上写着“五金交电”。一回身,董雪梅看到了柜上的木算盘,拨弄了几下。“嗒嗒,嗒嗒”,声响仿佛穿透时光,带着她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日子。
这里是位于阳泉市城区南庄路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该文化园由阳泉水泵厂老厂区改造而来,打造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沉浸式空间,如今已成为不少市民的休闲去处。
步入文化园就看到一个大广场,尽头是布局规整的老厂房建筑群。独特的挑高空间里,锈迹斑斑的各式金属机床,陈列在展厅两侧。“这里原本是水泵厂的清铲车间,不仅是机器,还有展厅内的空间构造,都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风。”阳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丽雯说。
随着资源转型与城市化的进程,水泵厂的改造成为必然。2020年,阳泉市委市政府在原址上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由阳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的建设运营。
展厅里,城市记忆在流动。
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方方空间、展板、照片与实物,将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娓娓道来。墙面上,立体嵌挂着“阳泉矿务局”“阳泉钢铁厂”“娘子关发电厂”等企业招牌;展厅被分割成“我是一个兵”“我在副食店当售货员”等数个10平方米的小空间,个人记忆与时代印记在此交织,百姓故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是工人文化宫,还有天桥录像厅,兴隆街商店。”在文化园内,被复原的老街道建筑,让40多岁的市民潘虎萍很惊喜。其中有很多地方是自己以前常去的,随着时代变迁,城市里再难找到,没想到在这里“重逢”了。
那时的阳泉,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外省的重要通道。大批上海、浙江等地的商人也来此经商,商业一度非常繁荣。“我们复原了这些热闹的街道商铺,就是让年轻人能更直观地感受阳泉的历史。”程丽雯说。
沉浸式街区不仅有历史,更有体验、有情怀。三面方言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阳泉本地的“土话”,吸引不少游客仔细辨认。在一间趣味自助照相室,潘虎萍操作电子大屏,给自己和儿子照了一张海报风格的合影。顿时,室内四面墙上的10多个屏幕,全部是潘虎萍与儿子的合影“号外”。“我们在设计规划时,聚集了一群本地年轻人,更好地呈现有趣好玩的东西,体现阳泉的文化特色。”程丽雯说。
文化园还打造了城市书房和文化墙,为市民打造开展文化活动与休闲的空间。在文化墙上,随处可见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展示科幻元素、营造阅读空间,充分激发阳泉市民的文化热情与想象力。”阳泉市城区区委宣传部部长石磊说。
“如今,文化园业态丰富,不仅有咖啡馆、相声表演,还有电影院、陶器馆等,已有40多家不同业态的商铺入驻。”阳泉市城区区委书记王晓丽介绍,“目前,‘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阳泉市研学实践活动基地,是当地的文旅新地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9日 12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