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价彩礼频现,过半受访青年把适婚者男多女少选为首要因素

发布时间:2024-12-16 04:53:24 来源: sp20241216

  近年来,为给农村彩礼“降温”,中央文件多次提及推进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减轻农村青年的婚嫁负担。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wenjuan.com),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破解农村高价彩礼,49.9%的受访青年建议对实行低彩礼、“零彩礼”的新人提供婚后就业、创业支持,47.9%的受访青年建议将拒绝高价彩礼纳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

  调查中,60.1%的受访青年是农业户口,30.9%的受访青年是城镇户口,但出生在农村。

  50.5%受访青年认为农村适婚人群男多女少导致高价彩礼频现

  在广东生活的80后刘萍觉得 ,老家江西的彩礼水平相对较高,起步价是18.8万元,很多都在20万元左右,“去年借出去几笔钱,都是家里亲戚为了结婚凑彩礼来借的”。

  95后严若寒的老家在江苏宿迁的农村,提到当地的彩礼,他感觉近几年的彩礼数额明显上涨了,结婚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刘萍舅舅的儿子今年“五一”结婚,“新娘在市里上班,结婚要求男方家买房买车,车要20万元以上,彩礼也要20万元以上”。

  对于农村高价彩礼频现,50.5%的受访青年归因于农村适婚人群男多女少,女方占据彩礼议价主动权,46.8%的受访青年觉得 与婚恋主要靠相亲介绍,过于看重物质条件有关,43.3%的受访青年指出农村是熟人社会,存在攀比心理。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靳小怡近年实地调查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出现高价彩礼,主要是因为性别比失衡,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提供更高金额的彩礼成为男性成婚的“敲门砖”。同时,农村的父系家族制度及其嫁娶婚姻模式,看重结婚时男方向女方父母进行的经济补偿,而且在乡土的熟人社会中,更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态,致使彩礼费用不断攀升。

  “我的大学同学中有老家是农村的,但在学校找到了对象,毕业没几年就结婚了,很少听他们讨论彩礼问题,基本是象征性地给几万元,体现对女方的尊重。”严若寒说,村里的年轻人找对象基本靠相亲介绍,缺少感情基础,会把双方的条件摆到明面上谈,对男生来说,能提供的彩礼越多,相对越有优势。

  靳小怡认为,如果一对年轻人是自由恋爱,有着比较深的感情基础,对彩礼的要求往往不会很苛刻。如果是靠相亲介绍,对方的经济收入、家庭条件则会是重要的参考指标,相应地对彩礼金额也会有更多要求。

  “攀比是彩礼费用上涨的重要原因。”严若寒说,老家的人彼此很熟悉,谁家嫁女儿收了多少彩礼大家都能知道,有的人家觉得 自己的女儿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彩礼得 要得 高一点儿才能突出女儿的优秀。另外现在网 络发达,一些地方的高价彩礼无形中提高了大家对彩礼的期待值。

  此外,39.8%的受访青年认为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提升,为支付高彩礼提供了可能,34.7%的受访青年觉得 城市婚恋标准渗透进农村,提升了农村婚嫁消费,32.6%的受访青年认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嫁女后老人面临养老问题,24.9%的受访青年认为在农村经济发展较差地区,彩礼可以为婚后生活提供保障。

  “婚后生活成本降低了,婚前的要求也就减少了”

  刘萍说,很多人希望彩礼回归合理区间,但当彩礼金额普遍达到一个水平时,很多人不太愿意低于这个标准嫁女儿。

  “女方家长还是想给女儿未来的幸福加一重保障,有了这笔彩礼,小家就有了起始资金。”山西农村的90后张芸丽认为,降低结婚成本,可以从彩礼的用途入手,很多女性将彩礼当作自己生育和抚养子女各类成本的补偿,所以要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加强保障房建设,优化入托入学政策,“婚后生活成本降低了,婚前的要求也就减少了”。

  破解农村高价彩礼,49.9%的受访青年建议对实行低彩礼、“零彩礼”的新人提供婚后就业、创业支持,47.9%的受访青年建议将拒绝高价彩礼纳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41.3%的受访青年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彩礼“指导价”进行“限高”。

  张芸丽在网 上看到,一些地方由村干部带头,为彩礼金额设置限额,村干部还走访村民,耐心细致做工作,治理高价彩礼取得 一定成效。

  在北京工作的70后贺英霞2000年在老家江西萍乡的农村结婚,“老公在家排行老三,两个哥哥都在外地上大学,留给老公娶媳妇的钱不多,当时周围人给我介绍了好多男孩,但我就是看重老公和公婆人品好,老公有一门手艺,能养活自己”。

  贺英霞认为,农村属于熟人社会,大家会效仿周围人的行为,如果有人带头推行低彩礼,能慢慢地转变观念,形成文明嫁娶新风尚。她还说,农村人比较好面子,如果由政府或群团组织举办一些集体婚礼,请有威望的人为新人主持婚礼,不仅能营造仪式氛围,还能减轻农村青年结婚负担。

  此外,38.6%的受访青年建议为农村青年搭建婚恋平台,拓宽择偶圈,37.6%的受访青年建议加强青年的婚育观教育,推崇自由恋爱,34.5%的受访青年建议健全农村养老体系,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33.5%的受访青年建议积极利用新媒体网 络平台,宣传嫁娶新风,27.9%的受访青年建议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让农村青年在本地扎根发展,20.6%的受访青年建议推进家风建设,重视对女性权益的保障。

  “降低年轻人的结婚成本,仅治理彩礼是不够的,需要有一揽子措施。”靳小怡认为,彩礼作为我国婚姻习俗中的重要内容,不能一味否定,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婚俗文化、风俗习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有温度地为婚姻减负。其次,要加强教育、就业、医疗等优质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减轻跨省迁移和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带来的压力。另外,可以在住房、税收等方面推行一些鼓励性政策,缓解结婚的经济压力。

  “弟弟前几年结婚时父母就很发愁,觉得 要准备几十万元,但在沟通中发现弟妹家开明讲理,彩礼只讨了一个好彩头。”刘萍说,婚后弟弟、弟妹一起做小生意,现在车、房都有了。

  “我嫁过去的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盖房子借的钱也是婚后我们俩 打工还的,只要两个人一条心,踏踏实实过日子,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如今贺英霞一家已在北京扎根。“儿子今年也打算结婚了,虽然我们作为男方家长对孩子结婚有所准备,但两个年轻人决定不买钻戒、不追求排场,婚姻仪式简洁温馨就好。”

  受访青年中,男性占56.6%,女性占43.4%。经济状况在家乡属于上游的占2.9%,中上游的占23.8%,中游的占50.1%,中下游的占19.7%,下游的占3.5%。家乡(不含港澳台)属于东部地区的占32.4%,中部地区的占43.1%,西部地区的占19.6%,东北地区的占4.9%。

  (应受访者要求,严若寒、刘萍、贺英霞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王品芝 王志伟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