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2:59:26 来源: sp20241206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专家表示,去年以来,绿色信贷保持增量态势,今年一季度绿色信贷再次大增,为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大的金融动能。
信贷供给加大
业内专家表示,绿色金融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今年一季度绿色金融数据看,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7万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21万亿元和11.3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
商业银行持续提高绿色贷款占比,扩大绿色金融市场份额,助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今年一季度,多家商业银行披露绿色金融数据显示,绿色金融供给继续保持增长。农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8万亿元,增速18.9%;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7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6%;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4.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56%。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表示,一季度绿色信贷的增速与当前的信贷政策、市场经济环境、产业提质升级进程等均有密切联系。从整体信贷情况来看,2023年以来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有效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同时,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信贷加强引导,我国贷款整体保持了适度增长的趋势。从市场环境来看,2024年一季度,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叠加近年来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水平与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加快向纵深推进,持续扩大的绿色经济规模也带来了绿色融资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市场趋势与绿色金融的政策引导形成良性互动,带动绿色贷款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
强化监管引领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出台举措,推动银保行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表示,通过组织召开绿色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
金融监管部门优化激励举措,引导银行机构深耕绿色赛道。李明肖表示,金融监管总局组织21家主要银行开展绿色信贷自评价,督促其对照相关监管制度和标准自查绿色信贷工作情况并及时整改;指导银行业协会开展绿色银行评价工作;将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作为对银行保险机构日常监管、现场检查和公司治理要求的重要参考,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约束。
记者了解到,各地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比如,天津监管部门印发《关于规范和促进天津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的通知》,围绕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建立绿色金融管理责任制。安徽监管部门联合环保等部门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
今年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主要目标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更好发挥。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立华表示,从内容来看,《指导意见》是人民银行提出的“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的进一步丰富与落实,形成了我国下一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指引。在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方面,《指导意见》在绿色信贷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侧重方向,如加大对重点领域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同时围绕碳市场、绿色信贷、资本市场、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在绿色信贷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走向绿色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丰富金融产品
近期,商业银行一季报显示,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绿色信贷“工具箱”愈加丰富,多元绿色产品体系逐渐确立。
专家表示,商业银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有助于打通多元绿色投融资渠道,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李明肖表示,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和商业可持续基础上,根据绿色低碳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需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绩亮眼,细分领域绿色信贷产品不断扩容增效,多角度满足低碳转型金融需求。商业银行丰富绿色信贷产品,有助于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发展资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市场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目前来看,多地也在出台配套绿色金融落地的有关举措,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当地金融机构成立生态支行、生态营业部,创新麻鸡生态养殖贷、生态农园贷等产品,深化生态信贷通、财园信贷通等绿色金融服务,探索污水处理经营权、采砂权、水电质押权等生态权益质押融资模式,为崇仁县第二污水厂及污水管网项目等投放近5亿元贷款。此外,政银企协同创新运用绿色私募可转债、基金等绿色直接融资工具,加快实现绿色信贷增规模、稳续贷、降成本。
“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以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传统业务为主,同时,围绕资金用途、还款来源、增信手段、合同条款或结构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地区性、试点性创新。”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接下来,商业银行应持续创新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健全和完善创新产品体系。一是环境权益类产品创新,如对于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权利的管理和激励,有效帮助企业盘活绿色资产,激励企业加快绿色转型;二是用途类产品创新,如面向各类特定绿色客户群体,针对新模式、新业态、新需求、新场景,特色化制订融资方案;三是结构化融资产品创新,在实现绩效目标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碳市场也是未来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专家表示,在碳市场发展初期,要大力发展开户、登记、结算、清算等碳金融中介服务,做实客户基础,积累交易经验,为深度参与碳市场做准备。
钱立华表示,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基于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开展了一定的碳金融创新应用,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回购等,但相关金融产品仍然面临可推广性、可复制性较差的实际问题。如果由于外部环境不完备导致业务存在一定缺陷,例如碳排放权等能否作为合格的质押品,若出现风险,银行还未获准进入全国碳市场交易,那么如何有效处置碳排放权这一质押品则面临很大挑战。但随着我国碳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有望逐步扩大,这些问题将得到解决,商业银行进行碳市场创新的空间也将被打开。(记者 王宝会)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