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4:30:52 来源: sp20241125
福建龙岩,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工作不到位,14.9平方公里区域雨污不分;河南洛阳,城区多座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海南海口江东新区,水质净化中心建成以来长期“吃不饱”,污水干管实际建成36公里,正常通水的仅6.9公里;甘肃兰州白道坪片区,未按规划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也未建设管网与其他污水处理厂连接;青海西宁、海东两市,排水管网中雨水、污水管道多处混接错接,污水溢流或直排,影响周边河流水质。
近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开通报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有个共同特征,即聚焦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存在的短板弱项。相关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不力,致使水体污染,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报这些案例,旨在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
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进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处理能力得到提升,运营管理和工艺技术也不断进步。然而从现实看,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效率还不高,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符,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解决这一问题,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应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哪里有短板就补哪里。纵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等环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有的是该建的没建好,有的是运行管理不到位,有的是环境污染风险大,有的是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凡此种种表明,加快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既要全面掌握相关基础设施现状,又要系统评估基础设施的处理能力、处理水平、运行情况等,确保环境基础设施不会沦为摆设、形同虚设。
环境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用好。这就必须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提高设施设备效用。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涵盖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等方面,并要求强化项目建设管理。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审批、建设的效率,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尽快建成投运;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对相关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在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保证环境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管理得当,全面提高相关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才能做到优布局、提品质,为改善环境质量发挥应有作用,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扩容能力,盘活存量环境资源,为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环境容量。下一步,以更大力度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覆盖更广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多措联动、精准发力,必能更好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责编:孟哲、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