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中轴线寻龙:在先农坛遇见“穿草裙的龙”

发布时间:2025-01-04 11:09:14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北京2月8日电(记者 徐婧)北京中轴线南端盘踞着一条“祥龙”。站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拜殿内抬头看,屋顶正中,藻井的井芯是一面金丝楠木精雕而成的盘龙明镜。

  春节前夕,这条盘龙借助手工凸版印刷“飞”到棉纸上,成为观众可以带回家的文创产品,为即将到来的龙年增添喜气。

以盘龙藻井为原型开发的文创产品。先农坛文创空间供图

  中国古建筑中,以龙的形象作为装饰不胜枚举。记者日前走进坐落在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简称“古建馆”),探寻馆内独一无二的龙元素,聆听几百年前中国龙与古建筑“相遇”的故事。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坐落于此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技艺以及先农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这里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也藏着不少从历史中走来的“龙”。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徐婧 摄

  “说到古建馆的龙,不得不提这尊藻井。”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研究员郭爽介绍,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内部装饰,常见于佛像宝座和皇帝宝座的正上方,体现建筑的尊贵地位。古建馆拜殿内的藻井源自北京隆福寺毗卢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井芯上的盘龙形象威严、体型粗壮,整条龙呈向下俯冲姿势,体态生动,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

现位于先农坛拜殿内的盘龙藻井。 徐婧 摄

  中国人对龙纹饰的钟爱由来已久。郭爽举例说,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中最高等级的彩画——金龙和玺彩画的图案就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常见的有“二龙戏珠”等。此外,龙凤和玺、金凤和玺、龙草和玺等彩画等都常见于皇家建筑中,龙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被认为是皇家专用的纹饰。

  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神的重要场所,先农坛内不乏“神龙”出没。“古建馆现存的所有大殿屋脊上都有龙。”郭爽说,这些屋脊上的脊兽通常由龙打头阵,寄托着古人的美好愿望。

  “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在中国古建筑的屋脊上,故宫太和殿安放的兽件数量最多,共十只。先农坛太岁殿屋脊上有七只,在这之中,除了“一龙”,还有一只是龙的近亲。

  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也是“龙生九子”之一。这类神兽形似狮子,喜静不喜动,好坐,喜欢烟火,因此常被用来装饰香炉脚部。屋脊上的十种神兽不仅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还将古人对十全十美的向往寄托于建筑之上,让六百多年前的心愿借助神兽讲给今人。

  走出宫殿,在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藏着一个与龙相关的先农坛专属标识。在皇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的观耕台,底部的琉璃座上雕刻着一种名为“龙缠草”的纹饰,这里的龙也被形象地称作“穿草裙的龙”。

先农坛观耕台琉璃座上雕刻的“龙缠草”纹饰。徐婧 摄

  明清时期,龙是皇家专有图腾,龙身上缠草是只有在祭祀农神的场所才能使用的纹饰。在北京,皇家祭祀农神的场所只有先农坛一处。因此,先农坛就成了北京地区唯一可以见到“龙缠草”纹饰之地。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龙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不断演变。现代社会中,龙被赋予了进取、开拓、创新、吉祥、团结等美好寓意。郭爽介绍,春节期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正常开放,盘龙藻井所在的拜殿等展厅,每天均有志愿者定时定点免费讲解,同时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市集也将开市。今年,已修缮完成的神仓院落将和观众见面,人们可在展厅内观农耕、“用”农具,于四季感受古代农业之美。

  借助这些展览和公众活动,古建馆里的“龙”们正将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工匠智慧,以及先农坛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讲给更多人。(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