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为媒”激活乡村旅游 山东邀八方客品“鲁味”年

发布时间:2024-11-21 18:49:50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网 济南1月23日电 (李明芮)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深的乡情、最浓的乡愁。春节前夕,“好客山东”抓住“黄金时间点”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乡村文化旅游节,“以节为媒”邀海内外游客来山东品乡愁,过特色“鲁味”年。

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泰安)启动仪式现场。陈阳 摄

  逛“黄河大集”来一场特别的Citywalk

  随着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在腊八节当天正式启动,带着浓浓年味的“冬季黄河大集”也再次“登场”。走在热闹的集市中,淳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山东人乐此不疲地涌入年集中,渴望在人间烟火中享受一次独特的“精神SPA”。

山东泰安,“书画家”在黄河大集现场挥毫泼墨。陈阳 摄

  对很多人来说,“赶集”心里最惦记的便是“那一口吃的”,与其排队数小时打卡网红店,不如“偷得半日闲”到“冬季黄河大集”寻觅地方美食。

  在泰安市岱岳区黄河大集“隐藏美食”专区现场,角峪镇特产小香猪正烤得滋滋冒油,令人垂涎。“烤乳猪猪皮酥脆可口、嚼起来嘎嘣脆,皮酥肉嫩。”一位游客沉浸在美味里,啧啧称赞。角峪镇工作人员介绍,小香猪从小在农家果园的天然运动场长大,因此肉质细嫩、荤而不腻,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山东本地特色美食,沿黄九省(区)特产如内蒙古风干牛肉、甘肃百合、宁夏枸杞等,都可以在“黄河大集”一站式购齐。在社交平台上,“没有人能空手走出黄河大集”“第一批回家过年的人开始赶大集了”“被山东大集的物价感动了”等词条频上热搜。

  “黄河大集”不仅是展示品鉴沿黄9省(区)特色小食的平台,也是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山东各地的非遗文创成为大集上的靓丽风景线。

山东日照,民众在黄河大集上选购新年饰品。薄林 摄

  尼山砚、孔府门神,曲阜大庄绢花……在孔子博物馆过大年·黄河文化大集上,各式非遗文创无一不展示着文化传承的魅力。据孔子博物馆专职副书记孔淑娟介绍,孔子博物馆的黄河文化大集更加贴近民众、贴近生活,不仅可以购年货,还能够看展览、观戏曲、写春联、拓门神,让观众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感受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认为,黄河大集吸引民众络绎不绝前往赶集的原因在于,它不仅是作为常规集市出现,还囊括非遗集市、特色演出展览等内容,形态和内容丰富,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

  匠心手造“出圈”承载齐鲁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传统手工艺凝结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劳动智慧,承载中国大地上长久流传的生活美学,齐鲁大地拥有丰厚的人文沃土,滋养出种类繁多的非遗和传统工艺。

山东青岛,学生通过体验剪纸、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张鹰 摄

  作为“文化济南”的重要载体,济南非遗文脉绵长,在济南“手造宝藏”中,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济南皮影戏、龙山黑陶、莱芜锡雕等不断融入民众生活。

  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涌现出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泥塑等一众手造,历经岁月洗礼更添风韵。

山东高密一家泥塑作坊内展示的泥塑“叫虎”吸引游客。 沙见龙 摄

  日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遗资源丰厚。日照农民画、莒县过门笺、盘扣等都承载着日照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内生力量。

  “‘山东手造’是山东历史文化的传承。”在王德刚看来,手造的“原型”是非遗和传统技艺,而“山东手造”不单是指各地各类非遗所体现的单个元素,而是齐鲁文化的“集合”。“每个手造项目正通过齐鲁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途径,希望民众通过了解和体验手造工艺,去感知手造背后的文化结晶。”

  村村好戏连台邀游子“回村过大年”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乡村治,则天下安。山东各地正将乡村的“一砖一瓦”编织进品牌特色中。纵观各村好“戏”,每个村落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编排入戏,好戏连番登场邀游子“回村过大年”。

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泰安)启动仪式现场高跷表演。陈阳 摄

  近日,在淄博市沂源县楼子村,锣鼓队、秧歌队纷纷上阵,赢得村民喝彩不断。楼子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来会说,马上就到龙年了,锣鼓队、秧歌队演出了新年新气象,欢迎各地游客来楼子村过大年。

  同楼子村一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也在临沂市费县王庄村轮番演绎。薛庄镇宣传、统战委员张慧表示,在薛庄镇,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天天上演,“村村有好戏”正生动演绎沂蒙大地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此外,乡野风光与地方特产也是乡村好戏的“头牌”。

  春节临近,菏泽市巨野县龙堌镇耿庄村的耿饼迎来销售旺季,村民忙将挂好糖霜的柿饼打包装盒,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利用物流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正在暖棚里自然晾晒柿饼。巨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耿庄村种植柿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栽种的镜面柿树品种独特,生产的柿饼被称为“耿饼”。据耿庄村耿饼合作社负责人耿宗飞介绍,近年来,为推动柿子产业发展,当地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抱团发展”。“延伸了柿子深加工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成为耿庄村的‘好戏’。”

  谈及山东乡村今后如何加码唱“好戏”,王德刚建议,从山东全省来看,各村应在全面挖掘整理当地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有的经济或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产品,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塑造自身的独特性来避免“同质化”。(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