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8:37:14 来源: sp20241109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人道事业 生生不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新华社记者董博婷
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红十字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红十字事业加快发展,持续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中作出重要贡献。
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等方面,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们始终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践行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不断书写人道主义事业的篇章。
在正确的方向上笃行致远
中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扶危济困,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高效运转,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完善体制机制,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奋力担当……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会取得一系列成果,其根本是循着正确的指引、沿着正确的方向坚定向前。
党的旗帜引领事业发展——
2015年5月5日,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灯光璀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同大家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多次就红十字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印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革方案》;到在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突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再到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工作的发力点、着力点……
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以党的方向为方向,把党的建设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中国红十字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行稳致远。
固本强基激发群团活力——
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五块石街道赛云台社区,常年活跃着一支身穿“红马甲”的队伍。他们穿梭在街巷,为困难老人送温暖,与贫困学生结对子,自发参与社区文明建设。
“我们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用我们的努力让群众感受到普惠的温暖。”社区红十字工作站负责人邱作伟说。
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0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印发《关于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级红十字会着力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
截至目前,我国红十字会基层组织20.4万个,1700多万名会员、293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区,开展人道服务,红十字志愿服务成为国家志愿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数字红会”推动高效透明——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工作高效运转、公开透明”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也是中国红十字会近年来的工作着力点。
2020年12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红十字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着力打造‘数字红会’,推动全国红十字系统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公开透明,提升公信力,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相继上线捐赠系统和信息公开平台,到整合搭建7大数据中心、15个管理系统的“数字红会”综合信息平台,再到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县区级红十字会全覆盖,项目全流程可查询、可追溯、可展示……
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主动接受监督,不断健全内部管理、捐赠管理、志愿服务、信息公开等制度,着力完善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让每一份爱心善意在阳光下传递。
在危难的第一线托举希望
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事故、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行动中,中国红十字会从未缺席。
经历一次次实战的锤炼,中国红十字会逐步形成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五级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各类红十字备灾仓库超过1000个。
截至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共发展1088支救援队,骨干队员约3万名,志愿者队员10万余名,其中国家级红十字救援队伍29支,成为国内应急救援领域的重要力量。
培育冲锋的队伍,探索高效的机制。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
震后5分钟,不止受灾省份,宁夏、陕西、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红十字会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19日0时47分,受灾地及周边省市备灾库完成物资出库;上午9时许,首批救灾物资运抵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深夜,跨省份支援的中国红十字(宁夏)赈济救援队抵达受灾区域……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5月,结合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经过充分研判和先行试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将全国划分为六大救援协作区,部署推动应急救援新机制转型。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以来,各协作区域开展联合演练、培训20余期,基本建立起灾情会商、灾害预警、指挥调度常态化机制。
今年入汛后,南方多省份遭遇强降雨,南部协作区5个省份全部受灾,协作区累计派出救援队伍104支次、4500余人次,转移被困群众1.68万人。
救灾恤邻,道也。在国际人道救援中,来自中国的红十字,越发展现属于大国的担当。
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向受灾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物资援助并派遣救援队,是首批开展国际救援的红十字运动成员之一。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2023年9月6日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是全球多边行动和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在国际人道主义事务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道主义的光辉在世间闪耀,红十字精神被岁月擦亮。
2022年,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发展,中国红十字会首次荣获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最高荣誉奖项——亨利·戴维逊奖。颁奖词的国际部分写道,“中国红十字会始终不遗余力地助力其他国家红会发展,促进国际联合会整体进步,并且持续在强化整个运动的凝聚力和集体影响力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一荣誉是对中国红十字事业乃至国家发展、进步和贡献的充分认可。
在人民群众身边悉心守护
热心人道事业的会员、志愿服务的队伍、暖心利民的公益项目,传递着属于中国红十字的温暖和力量,展现出中国特色人道主义事业的风貌。
人道救助范围不断扩大——
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红十字工作人员跋山涉水,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地区、地震等受灾地区3万余户困难家庭送去人道关爱。
这项于1999年发起的“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在过去20多年间,和各类救助项目一起拔节生长。
聚焦脱贫攻坚,“博爱家园”项目从2016年到2020年累计投入7.7亿多元,惠及4100多个贫困村;致力呵护祖国未来,“红十字天使计划”近20年间累计投入27亿元,救助白血病、先心病患儿9万多名;关注妇女急难愁盼,“魔豆妈妈”项目支持贫困妈妈开展电商创业和就业,共培训帮扶困难女性2.6万人……
随着人道救助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国红十字会日渐成为党和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得力助手。
生命接力服务更添力量——
2024年2月26日,志愿者徐毅成为浙江省第1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第1例到第1000例,浙江历时20余年;从第900例到第1000例,用时仅10个月,递增的数据表明,生命接力,不断加速。
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累计入库数据超345万人份,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累计实现捐献1.8万余例;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690万,实现捐献5.5万余例,捐献器官超17万个。
成绩的取得有赖扎实的努力。31个省级和近300个地市级红十字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为爱奔走,30个省级红十字会成立了人体器官捐献管理机构宣传大爱……微光成炬,越来越多人以各种方式加入到这生命的接力中。
救护行动深入百姓生活——
运动场馆、地铁站台、公共商圈,AED“救”在身边……截至2024年5月,红十字会系统已累计在全国重点场所配备6.5万余台自动体外除颤器。
与此同时,急救知识普及率不断提升。
广东广州,230余家房屋中介门店升级为“红十字救护站”;江苏宜兴,外卖小哥变身“行走的救护员”;浙江杭州,通过数智平台让急救从“偶遇”变成“网约”……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救护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截至目前,超过1526万名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的各界人士,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成为社会新风尚。
为人民生命健康守岗,为人类进步担当。新征程上,中国红十字系统阔步向前,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人道主义事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