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骑行热”乱象调查:儿童骑行上路,车比人大隐患重重

发布时间:2024-12-27 15:25:21 来源: sp20241227

  儿童骑行上路,车比人大隐患重重

  “青少年骑行热”乱象调查

  本报记者  赵 丽

  本报实习生 林铭溱

  有孩子在绿灯亮起那一刻立即加速冲出骑行道,在人流与车流间横冲直撞,把家长甩到了“九霄云外”;也有孩子骑着尺寸比自己小小的身板大出不少的自行车,摇摇晃晃、吃力地蹬着前行;还有孩子和身旁的伙伴玩起了“竞速”……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北京晚高峰时段的十字路口观察到的一幕。

  近年来,骑行运动热度不断攀升,骑行爱好者队伍日渐壮大,其中不乏青少年的身影。然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允许上路骑行。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实践中,上路骑行的年龄“红线”在一些人和机构眼中形同虚设。不少家长带着不满12周岁的孩子约伴上路骑行甚至跨省长途骑行。此外,一些骑行社团、户外组织等机构专门开设“亲子骑行营”,还有成人骑行营对儿童“来者不拒”。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低龄儿童参与的骑行活动,并没有配备充分的安全保障装备。

  对此,资深骑行者和业内专家指出,12周岁以下儿童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心智上均不具备上路骑行的能力,监护人或家长不能将他们等同于成年人对待,“会骑车不等于就能骑车上路”。在“青少年骑行热”之下,需要引导青少年养成足够的安全骑行意识,同时应当选购合适的装备、在合适的地点科学安全锻炼。家长和孩子都应当保持理智平和的心态,对规则及骑行运动保有敬畏心。

  低龄儿童骑行上路

  少有佩戴安全装备

  8月中旬,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桥至广安门桥区域进行了近一周的观察,时间点主要集中在晚上八点左右和周末的下午时段。

  一个工作日的晚上7时许,仍是下班晚高峰,马路上车流混杂着人流,十字路口被堵得水泄不通。伴随阵阵不耐催促的汽笛声和嘈杂的人声,不时有骑行者从空隙间穿梭而过。在其中,记者看到了一个“小不点儿”——一个小男孩在临近路口的路边停了下来,骑的山地车比他个头还大。因为车座太高,他刹车时向前趔趄了一下,脚勉强够到地撑了一下才稳住身体。男孩父亲骑了一辆普通自行车跟在后面。

  “这么小的孩子,骑山地车上路太危险了吧。”在二人休整间隙,记者上前询问。孩子父亲称,孩子今年10岁,“车是觉得帅闹着要买的。在路上我们家长跟着,别骑太快就行”。

  稍事休息后,这对父子又踏上了骑行之路,孩子骑着明显比自己还大的车,站起来猛蹬了几下,迅速蹿了出去,很快消失在记者视线中。

  在记者观察的几个十字路口,以20分钟为限,有数名低龄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骑着自行车上路。在这些低龄儿童中,没有人穿着骑行服,几天下来记者只看到一名儿童佩戴了头盔。

  记者观察发现,特别是周末,有不少青少年在马路上骑共享单车,或和家长一起或独自骑行。这些孩子普遍看上去较年幼。有的孩子由于身高不够,骑行时还需要站起来蹬几下;有的孩子骑车时脚够不到地面,停车时需要整个人从车上跳下来;有的孩子车技并不熟练,颤颤巍巍地前行,骑几米的距离车把七扭八歪的。跟在一旁的家长,看到孩子没骑稳时,有的会直接骑到共享单车侧后方,扶着车座给孩子助力,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挡住了后面的骑行者,甚至已经串行到了机动车道。

  这些骑行儿童中,不少人有在机动车道骑行或闯红灯的交通违法行为。

  观察过程中,记者还看到组团的低龄骑行者,有的是各自家长带领,有的是四五个孩子由一两名成人骑行者带领。

  来自上海的骑行运动博主一瓦告诉记者,随着骑行运动在近年来热度的攀升,在上海部分热门骑行路段有骑行者“低龄化”的趋势。“我了解到有一些自发的骑友群聊,还会相约带着孩子一起骑行。”

  记者检索社交媒体注意到,在全国各个地区,均有这样的“骑行群”存在,群聊里的家长大多是骑行爱好者,在周末、假期时会带着孩子一同组队上路骑行。

  “很多家长出于自己的爱好带着年幼的孩子骑行上路,但实际上,低龄儿童骑行的危险系数是很高的。”定居浙江杭州的24年资深骑行者齐海亮告诉记者,城市路况相对复杂,而骑行运动要求骑行者对于交通规则、路况有较高的把握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这是低龄儿童难以做到的。

  齐海亮说,他常能看到低龄儿童骑行的危险动作。“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开车,有个妈妈带着小女孩骑车,绿灯亮了之后女孩控制不好车把一直晃悠,一下就拐到我车前了。如果不是我及时刹车,肯定就撞上了。”

  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如此幸运“逃过一劫”。一瓦告诉记者,她在上海热门骑行路段苗江路骑行时,就曾经目睹一场意外。“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夜骑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年幼的小男孩。因为那段路比较黑,夜骑视线也不好,那个孩子和拉货的三轮车撞上了,车和人都倒在地上。”最后,警方和医护人员到场处理了这起意外。

  骑行团只限制身高

  活动安全保障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城市骑行,部分家长会利用暑期带着孩子进行长途骑行甚至公路骑行。有家长带着自己11岁的孩子,驮着行李从上海一路骑行至北京。途中,父子二人骑过不少国道,经历了“雨骑”,也经历了车轮爆胎的意外。

  “在城市里骑车可能容易发生‘小磕小碰’,但如果在国道上,大车多、车速快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意外就是严重事故。”齐海亮曾经带着女儿“六一”进行长达一年的环中国骑行,他坦言,即使在自己有20余年的骑行经验、女儿已满12周岁且有较好的反应能力,同时有安全保障车跟随的情况下,他们还是难免碰上意外情况。“当时我们骑车爬坡,坡上有水,有一辆轿车超车时后轮打滑,把‘六一’撞到了沟里。车摔坏了,人住院一个礼拜。”

  除了家长自发带着孩子骑行,记者还发现,在暑假期间,一些旅行社、骑行俱乐部等开办了“亲子骑行营”。这些“骑行营”招募亲子组合,或由儿童“独立”参与骑游,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多个渠道都能看到相关招募信息。

  在招募信息中,记者注意到了一则“儿童骑行营”的宣传——“驭风骑行,做一个追风少年,挥洒肆意的年华”。该骑行营对于报名儿童的年龄并无限制,“身高1.2米以上,熟练骑自行车”则可独立参加。

  记者浏览上述骑行营客服发送的往期活动视频发现,参加该骑行营活动的均为低龄儿童,且骑行路线包括崎岖的沙路、仅有单条车道的乡野道路及夜间闹市公路,甚至在下雨天仍然坚持骑行。其间,跟队的仅有一两个骑行领队,没有任何安全保障车辆。

  有部分成人骑行营亦标注了“可亲子”。记者随机查看了一个户外机构组织的“青海湖骑行360KM”项目。活动介绍显示,该项目在高原进行骑行,是“无保姆式服务的半自助游”。项目共有5日行程,骑行包含公路路段,其中日骑行最长距离为110KM。

  当记者问及是否可以带孩子同行时,客服仅简单回复“身高够一米二,有经验的那没问题”,但对于报名儿童的年龄以及怎么算“有经验”,并没有进一步说明。

  在长白山某骑行驿站组织的骑行活动中,记者查看文字介绍发现,单项骑行活动包含了镇内骑行、村庄骑行、森林骑行等,这类活动的报名费用并不包含相应的意外险,亦不提供安全保障车服务。当记者询问客服“小朋友是否可以报名”时,客服并未确认小孩的任何信息就回复“可以报名”。

  “小孩是一定不能跟着成人的骑行团一起骑的。”齐海亮说,在成人骑行团中,大部分骑行者骑的是公路车,而公路车的轮胎较细,且把横更短,对于儿童来说更加难以操控。同时,公路车对于路况要求较高,在跟队过程中哪怕“压到两厘米的小石子”,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控制的。

  “公路车冲起来非常快,而且户外的团队骑行有时追求‘破风效果’,速度会飙到很高,且骑手之间会跟得非常近,一旦摔车或突然刹车,后果不堪设想。”齐海亮说。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打造儿童骑行公园

  前不久,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贾光乡发生了一起令人扼腕的交通事故。一名11岁小男孩跟着父亲以及自行车队在双向公路上骑行,结果在接近中线时不小心摔倒进入对面车道。男孩被对面车道上正在行驶的一辆小汽车辗轧身亡。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去年发布的一组数据表明,暑期少年儿童单独或结伴出行的情况增加,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事故风险也有上升。近年来不满12周岁的孩子骑自行车(包括共享单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占骑行事故总量的7.5%;2022年自主驾车死亡的儿童中,骑自行车的占总死亡人数的3.8%。

  根据近些年对行业的观察,齐海亮发现,骑行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具有“竞速”的魅力。“现在很多小孩骑车是有攀比心的,他们对于交通安全没有成熟的认知,但对于速度却有追求。尤其是公路车让不少青少年觉得‘帅’‘炫酷’,但它能达到极快的速度,对于没有足够把控意识和能力的孩子来说非常危险”。

  一瓦认为,会骑车不等于能骑车上路。在“青少年骑行热”之下,一些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青少年儿童的骑行安全需要多方共同保障。“有一些青少年可能看到专业的新型车手或是博主觉得很帅,所以跟风去骑。一些家长也觉得骑行能够锻炼身体,放任青少年上路。表面上看这些孩子们好像会骑车,但实际上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措施并没有跟上。”

  北京市律师协会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海波介绍,由于12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如平衡能力、反应速度等无法达到骑自行车的最低要求,因此,相关规定明确,12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不得在道路上骑自行车。这一规定不仅是对少年儿童自身安全的保护,也是对其他交通参与者负责。由于少年儿童骑行技术不熟练,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家长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少年儿童骑行安全的教育和监管,确保他们遵守交通规则,远离危险。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岐龙告诉记者,根据民法典第1198条规定了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由于不满12周岁儿童不符合骑行条件,如果骑行活动的组织者明知其不符合骑行条件,还让不满12周岁儿童参与具有一定危险的骑行活动,造成骑行者损害的,组织者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首先要明确的是12周岁以下的儿童是不允许骑行上路的,另一个是即使到了可以上路的年龄,也要匹配一系列安全教育和措施。”一瓦说,骑行活动应当由特定的专业组织进行准备,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活动,应当提前做好道路科学规划。同时,一些保障装备也必不可少,例如头盔、定位装置、对讲机、补给物品等。

  一瓦还提到,家长和孩子最好能够在骑车前接受一些基础的启蒙培训,而非贸然购入公路车等有驾驭难度的车辆骑行。“在购车时,不论家长还是车店老板,都应当帮助儿童选购合适尺寸的车,选择专业的头盔、手套以及骑行服,同时装好前灯、尾灯。如果夜骑的话,还建议穿好反光背心或佩戴反光标志,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一些风险。”

  受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一致认为,针对“低龄儿童骑行上路”的问题,在法律限制低龄儿童骑车上路之外,更应该在增强儿童的骑行安全意识上下功夫,比如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打造更多更适合儿童认知的骑行公园。公园内除了能提供安全的骑行道路外,还可以模拟城市交通环境,比如红绿灯、斑马线、路口等设置,让孩子们在练习骑行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骑行安全常识。

  “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骑行爱好者都应当理智对待骑行,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要挑战规则。”一瓦说,要对骑行运动保持敬畏心。(法治日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