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6:38:09 来源: sp20241123
3年前,研究生毕业的闻晨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喊作“老母亲”。那一年,24岁的她成了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年轻的辅导员。
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大到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小至宿舍相处、心理辅导,闻晨阳每天都在与各种琐碎又繁重的事务“打交道”。不过,在她看来,这是一份可以永远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的工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届学生会是什么样,因此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具体的教育引导方法。”
在高校,如果要问哪位老师最了解学生的脾气秉性,非辅导员莫属。以往,很多人觉得这份工作约等于学生的“保姆”,忙碌又费心的辅导员们仿佛是学校里的“小透明”。事实却是,辅导员工作并不只是简单地解决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小问题,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精神赋能,引导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有人称“铁皮”辅导员专门治愈“脆皮”大学生。但在闻晨阳眼中,更像年轻人一起“突破重围”。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了辅导员的九项主要工作职责: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辅导员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
辅导员队伍正在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24.08万人。
“年轻人往往更需要被关注到困惑背后的情感”
每周三下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辅导员苏宇都会准时出现在一间叫作“小宇姐姐”的咨询室里。这间占地面积不大的屋子,被学生们看作是排解学习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寻找人生方向等问题的“百宝箱”,苏宇则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姐姐”。
2017年,苏宇主持开设了“职面人生”辅导员工作室,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择业问题。久而久之,她发现,工作室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成长困惑”:“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躺平’还是加入‘内卷’”“我和宿舍同学的日常作息不一样怎么办”……
“由于大学生活的特殊性,大部分同学离家比较远,他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或难以解决的难题后,还是会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的帮助。”有一次,苏宇发现一名学生表现得有些“反常”,后来才了解到这名同学因家庭变故,在校外身兼数职。苏宇把这名同学喊到工作室,只问了一句:“最近还好吗?”她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受控地落了下来。
从她的叙述中,苏宇仿佛看到了一个要强的女孩在现实困境中的不甘与突围。在这场交流中,学生说、老师听,没有预设的分析和劝解,也没有所谓的大道理。谈话结束后,她对苏宇说:“老师,很多话我没有跟别人说过,我只说给你听,因为我信任你。”
“共情和理解也许是给予这些年轻心灵的第一层守护。”在苏宇看来,辅导员这个身份,日常面对的是多样的学生,如果稍不注意容易变成经验老到的说教,“年轻人往往更需要被关注到困惑背后的情感”。
成为辅导员之前,闻晨阳并不觉得这是一件难度太高的工作。工作短短几年,她越发感觉到,辅导员工作是一件良心活儿,需要很多情感投入。
按照规定,高校一般以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这就意味着,每一位辅导员要同时对接200名学生。
如何让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和问题都能“被看见”“被解答”?
寒来暑往,“职面人生”咨询室接纳着每一位与众不同的学生。苏宇记得,有一名性格内向的同学鼓足勇气走进咨询室,说出了心存已久的疑问:“我特别想融入集体,但为什么总觉得和同学相处不好?”
那天,苏宇用了两个小时和学生一起复盘生活场景。她发现,这名学生有几次没有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其他同学看来,这代表着他不愿意融入大家,也便逐渐开始疏远他。原来,这是一场因为“沟通”产生的小误会。为此,苏宇安排了一场特别的班会,告诉大家学会沟通和表达自我的重要性。
在闻晨阳看来,不善言辞的学生一旦有情绪问题很容易憋在心里,如果不及时排解,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情绪爆发”。还有些学生在讨论专业知识时,能够侃侃而谈,但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时,却没有了热情和兴趣。
闻晨阳想到的办法是“和学生有创意地疯玩儿”。在学院的支持下,她带领学生组建起一支融媒体团队,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创产品和网络产品。这个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同步锻炼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也有了情绪纾解口。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了卡通版鼠标垫、帆布包、书签等产品。
闻晨阳说:“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辅导员一定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展示、表达自己的机会,说不定年轻的学生就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带来新惊喜。”
“带领学生寻找真正的自己”
在北京交通大学,同样有一间专门解答学生困惑的房间。由该校詹天佑学院辅导员王新羿策划推出的“天佑下午茶”,定期邀请科技领军人物分享人生成长故事,寻找中国“卡脖子”难题的答案。在这里,每位学生都可以收到一份“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
“只有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从事感兴趣的方向,才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兴趣、价值观、能力和人格”被王新羿看作评定学生发展方向的4个维度。他觉得,大部分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大学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多同学容易陷入迷茫。
在王新羿看来,年轻人的“迷茫”和“无意义感”是导致“脆皮”大学生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不能只谈论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好不好,其实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坚韧度。”
有一次,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找到王新羿哭诉。这名学生说:“我一直都很努力学习,希望未来用好的薪资回馈家庭,但我和别人相比还是这么普通,我感觉特别对不起父母。”看到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依旧有受挫情绪,王新羿有些诧异。他觉得,大学教育得先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价值认同:什么才算得上是一份好工作?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辅导员刘铁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很早之前,他就开设过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讲授面试技巧、求职技巧、简历写作等内容。很快,刘铁便发现了问题,学生们都低着头,有的在写作业,有的在玩手机,“大家觉得这门课和自己关系不大,也就不愿意认真听”。
刘铁意识到,如果辅导员站位不够高,就无法真正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一直以来,水声工程类专业都是哈工程的王牌专业,为我国探索和利用海洋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刘铁班上的学生几乎都是理工科的“学霸”,他希望这些学生不是为了“分数”“保研”而学习,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事业发展之中?
王新羿做过一次调查,在高校,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巨大,即便是同一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认知和需求。以本科生为例,大一就像“甜蜜期”,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会对很多新事物产生好奇心;大二是“震惊期”,学生会面临考试、恋爱、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冲击下,他们需要不断调整适应;大三进入“稳定期”,这时学生已经找到了适合的学习生活方式,开始为未来发展作准备。
“如果辅导员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不同阶段的问题,其实就是在推动青年学生的认知不断觉醒。”为此,王新羿又开设了“天佑榜样说”“天佑经验享”“天佑科技行”等项目,通过学生视角的经验分享、行业专家的就业分析、线下走访调研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不同专业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开始关注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之后,刘铁也找到了有效的策略,他注重将国家发展战略、专业前景、就业趋势等前沿性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就业问题相结合。不久之后,就出现了有意思的变化,这堂课竟然成了热门课堂。
刘铁说:“当学生发现,原来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并不是一件遥远、困难的事情之后,他们只需要做好当下事,在未来的某一天就有可能实现祖国的期待时,反而更加有兴趣和动力。”
成为值得学生信任的“过来人”
去年12月14日,是清华大学纪念“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70周年的日子。1953年,为解决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清华大学开创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在青年教师、硕博士研究生中挑选了一批优秀骨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学生职业与校友发展办公室主任庄臣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庄臣眼中,这是一份需要稳定“输出”和“输入”的工作。当学生有需要时,辅导员要不断输出“干货”,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得先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带动说服学生”。
庄臣是学生口中名副其实的“E”人(指性格外向)。她经常和学生玩一项叫做“测网速”的游戏,互相通过测试网络用语知多少,评判谁更了解网络热点。平日里,庄臣的教学场景也很多元,餐厅、操场甚至是水木清华的池塘旁都足够让她完成一场“朋友式”的聊天。
“年轻的学生也许正在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摇摆不定,也许正对人生的未知存在恐惧,这时如果有值得信任的‘过来人’提供一些建议,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庄臣觉得,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里,辅导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带给年轻人信息、信心和信仰。成为“双肩挑”辅导员7年来,她一直在努力成为学生心中的那位“过来人”。
不过,想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难题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时候辅导员不能代替学生作决定。
苏宇的工作思路通常是,不直接给予问题的答案,而是慢慢引导,让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根据他们的核心需求,在拥有的选项中寻求“最优解”。比如,在面对“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的问题时,通过开设“法硕基层校友故事”栏目,邀请基层工作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传播基层声音,激发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而培育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庄臣觉得,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感”更强,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即便是对一个新闻热点事件的讨论,也可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在刘铁看来,要想带来真正的改变,辅导员需要同时扮演好“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双重角色。13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刘铁提炼总结出了不少经验。比如:学生反映的问题有些是共性问题,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就能够将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前置”处理;通过班级建设、党团支部建设等集体性活动,可以解决一些“相处”和“情绪”问题……
2021年1月,刘铁被评为“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在他看来,能够守护这么多年轻人健康成长既是一种幸运,同时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辅导员工作是费心活儿,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只有贴近学生,才有可能走进学生心中”。
“不管用什么方式表达,背后的教育意义永远是最重要的”
前些日子,一位学生问苏宇,为什么最近不常发“朋友圈”了。学生告诉她,在她的分享中,大家可以看到学校学院的工作动态,还有温暖的生活碎片——路上偶遇的夕阳、遇见的陌生人、喂养的流浪猫……
苏宇这才意识到,“朋友圈”也成了师生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的地方。“网络时代,学生们呈现出新特点,辅导员的精神赋能也不再只是言语输出,还来自安静地聆听、宽容地接纳和亲身地引导。这是一份润育人心的工作,需要听懂学生,也需要被学生听懂。”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网络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讨论、互动等方式感受“有趣又有料”的思政教育。
写网文、玩热梗、搜集表情包……这些看似与辅导员工作无关的事项,却经常出现在长沙学院90后辅导员谭敏捷的生活中。2019年,谭敏捷因为打造“捷哥的万事屋”微信公众号,吸引了不少年轻的“铁粉”。
那一年,刚研究生毕业的谭敏捷开始尝试做学生工作,带的第一批学生只比他小7岁。起初,他觉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与学生多聊天谈心、经常举办集体活动。但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他逐渐发现,如果不先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诉求,只用空讲道理的方式去解决思想问题,很难实现育人目标。
“有时候可能就是学生的几句牢骚,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引发其他问题。”意识到问题后,谭敏捷决定将传统话语体系变“潮”,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叙事,聚焦学生的实际生活小事开展思政教育。比如:“你为什么要竞选班委?”“室友总让你带早餐,该怎么办?”“图书馆遇到占座怎么办”“读大学不搞社会实践?你可能会吃大亏!”……
这些文章的灵感来自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学生,标题不仅有意思,还能直击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谭敏捷还在文章里插入了很多表情包。慢慢地,公众号的粉丝从本校大学生,逐渐增加至省内大学生,后来又扩大到了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吉林等地,有时候公众号停更几天,后台还会收到粉丝的催更留言。
这让谭敏捷有些意外,他没想到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就能吸引这么多关注。后来,谭敏捷又组建起了读者群,还招募了一支大学生运营团队,并将网络思政品牌延伸至线下进行群体辅导,开展读者沙龙、粉丝团建活动,让网络思政品牌走进支部、走进教室。
如今,谭敏捷撰写的原创网文已有14万字。他说:“网络时代,新的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对大学生具有更强吸引力,辅导员对新媒体新技术要具备较强的敏感性。但不管用什么方式表达,背后的教育意义永远是最重要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