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9:14:44 来源: sp20241101
夹江工匠在制作竹纸。 夹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夏雨连绵,起伏的丘陵间雾气弥漫。当地盛产竹子,有风吹拂,雾中竹枝摇曳,配上暗沉的天色,犹如一幅水墨画。
行至马村镇状元纸坊,坊前高大的篁锅刚烧热。工人们手脚麻利,将处理过的嫩竹放入锅中蒸煮,它们很快就会成为造纸的原料。
夹江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竹纸在这里沿袭了千年。当地自唐代便用竹料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夹江竹纸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誉为“国之二宝”。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遵循古法,一张竹纸要3个多月才能完成。夹江县清代道光年间的《蔡翁碑叙》将竹纸工艺概括为“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24个字。“从选料到成纸,要经历15个环节,工序多达72道。”状元书画纸厂厂长陈秀君说。
状元纸坊依然保留完整的72道竹纸制作工序。纸坊所在的老屋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下层造纸、上层住家,一家人代代以纸为生。陈秀君的公公杨占尧是竹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随老人学习造纸技艺,如今是杨家手工造纸的第十三代传人。
“熟练掌握所有工序,是成为传承人的基础。”陈秀君专注竹纸30年,习惯了整日待在生产现场与工人们讨教。“每道工序有各自的诀窍,以蒸煮为例,篁锅的火候、用水量都不好掌握;在去水后的纸堆上将一张张纸分开,用的也是巧劲,稍有不慎便把纸损坏了。”谈起造纸,陈秀君打开话匣子。
诸多工序中,抄纸是最难的一环。工人将竹帘放入纸槽再拿起,其上就有了流淌的纸浆,此时必须轻轻晃动,使纤维均匀分布、多余的水分自然流失,纤维方能交织成纸。“这个过程得做到心手合一,用力均衡。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甚至能做到抄出的每张纸厚度近乎相同。”每道工序陈秀君都耐心磨砺。
今年,陈秀君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机器纸成本低、产量大,市场对手工纸的需求一再下降,年轻人中有兴趣学习竹纸制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播方向转型,是夹江竹纸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陈秀君的压力所在。
杨湾纸坊装潢古色古香,墙壁刷成纸浆色,整个建筑犹如被洁白的竹纸包裹着。生产厂房宽敞明亮,工人熟练地抄纸,纸堆垒得工整,像一个个“豆腐块”。楼上木板架排列整齐,工人小心翼翼地将湿纸刷在板上,静待晾干。这里年产手工纸5万余刀。
杨湾纸坊创建者杨雨今年35岁,是土生土长的夹江人。过去,夹江竹纸做在作坊、卖在作坊,销路打不开。如今,乘着电商发展的春风,他把竹纸带进直播间。组建专业团队直播带货,在各大网络平台运营账号、积累粉丝,杨雨的书画纸品牌每年能从电商平台接到上百万个订单。
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在杨湾纸坊展厅,新产品琳琅满目。“雁皮纸”美如丝绢、润而不涸,适用于国画创作。“蝉翼毛边”薄如蝉翼、细腻柔滑,是拓片拓碑的佳选。“根据书画从业者的需求,我们还会用青苔、龙须草等材料做纸,实现手工纸的定制化。一刀高品质的竹纸能卖到900元。”杨雨告诉我,纸坊还开发了文房四宝、文创产品,同样热销。
蝉鸣阵阵,童声朗朗,暑假刚至,大千纸故里研学园热闹起来。搬把小板凳坐好,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夹江竹纸制作,亲手抄捞纸张。如有兴趣,还能在自己制作的纸上题字作画。见学生们踊跃参与,园区负责人王祥兵很欣慰:“纸张承载着历史,亲身参与造纸过程,孩子们更能体会中华文明的魅力。”2019年大千纸故里研学园开园,设有古法造纸陈列馆、汉文化体验馆、古法造纸体验中心、年画拓印装裱体验区等区域,是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研学的主要基地。
“要把夹江竹纸传出去,让技艺活起来,就得在课程设计上用心,研学一定不能走马观花。”王祥兵告诉我,园区联合非遗传承人与研学课程团队,把课程做得细致、有亮点,开发了“抄捞纸张”“手工花草纸”“夹江年画”等多门研学课程。“我们正计划将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做成动画插入课程,方便孩子们理解和记忆。”王祥兵说。
这两年,来到状元纸坊参观研学的人也多起来。“多的时候,一年要接待超过3万人。”陈秀君亲自上阵演示,还做了调查问卷收集建议,“要拿出造纸的劲头来做好研学。”
“没想到我也可以亲手做出竹纸,这次研学经历令人难忘。”翻看孩子们的留言,稚嫩的字体中饱含对传统文化的赞叹。陈秀君相信,夹江传承千年的竹纸香气,一定会愈发浓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3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