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4:59:08 来源: sp20241109
剧中,张桂梅与女校的学生们。
剧中,张桂梅多年为女校付出,病痛缠身。
剧中,张桂梅和学生柳细莺。 本文配图均由出品方提供
“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是张桂梅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标,提灯引路、点燃女孩们人生梦想的“燃灯校长”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近日开播,讲述张桂梅坚定创办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以师者初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帮助大山中的贫困女高中生重返校园、改变命运的故事。
当故事主人公的事迹已被大众熟知,当真实故事本身已足够动人,如何通过影视创作呈现新表达、给出新诠释,《山花烂漫时》对此进行了新探索。
还原女高创办故事
剧集伊始,时间回到2007年,由宋佳饰演的张桂梅疾行在乡间小路上,她着急去挽回即将失学的女学生——年仅14岁的谷雨,因家庭贫困她决定辍学嫁人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剧中的谷雨,映射的是无数被张桂梅改变命运的女孩,也引出了张桂梅的“免费女高梦”,这个梦想正是由一位现实中与谷雨经历相似的女孩所触发。2007年是张桂梅“免费女高梦”开启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她被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赴北京开会,穿着破旧牛仔裤的她被媒体关注、报道,也获得了筹办女高的经费与支持,这期间经历的漫长过程与艰苦奋斗,成为剧集创作的着眼处与发力点。
本剧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了当时部分地区发展落后、教育资源不平衡、某些基层女性求学困难等问题。这些情节的展现,与该剧的温暖现实主义基调并不冲突,呈现了彼此呼应的表达。
整部作品由真人真事改编,但绝非仅对事实做一比一的复刻,而是基于时代背景与现实关切,对其进行重新架构,通过对人物与故事的艺术再现,传递对中国教育的深远思考。
挖掘展现“燃灯精神”
贴合人物与生活,用细节诠释教育的精神内核。在剧情讲述上,《山花烂漫时》有着清晰的主线,即张桂梅如何帮助大山中失去上学机会的贫困女高中生重返校园,实现人生价值。这其中牵涉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这群大山中的女孩为什么需要继续学习和重燃梦想?在2023年的一场读书活动上,张桂梅解答了这个问题:当你生活在井底的时候,你只能看到头顶的一片天空,以为那是唯一的选择。而读书就是让你看到人生还有更多的选项,让你在人生路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拥有人生的选择权。
“上高中有什么用?我走了家里的活儿谁干?”“我走了我妈咋办?”“上高中能挣钱吗?”剧中许多女孩在初闻有一所免费女高时的这些反应,更让人意识到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一道道山路,一遍遍游说,张桂梅点亮女孩们的心灯,帮她们看到人生道路的开阔和许多可能性。张桂梅长期扎根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一线,深刻感知现实中的社会与教育问题。她捧着一颗甘于奉献的初心,做铺路石托举起山区女孩们的希望与梦想。与十几年前的境况相比,她为当地带来的改变,让人感慨万千。
挖掘和展现张桂梅的“燃灯精神”是《山花烂漫时》主创团队的创作初衷。历时3年,基于大量的采风、调研,多次与张桂梅、女校师生们的亲身接触,重走张桂梅的家访路,主创团队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与创作素材,确保所有的戏剧改编和创作均有依据。与创作一个原创人物相比,对于典型人物的描写与刻画稍有不慎便会落入“造神”而非“写人”的陷阱。秉持着人物有依据、创作有底气、戏剧有升华的原则,主创团队在精准把握人物的基础上,以回归现实的拍摄手法与自然平实的视觉呈现,为观众带来了一个有血有肉而具体的张桂梅形象。
群像叙事引发共情
《山花烂漫时》讲述的不是张桂梅一个人的奋斗史、成长史,也并非为她作传,而是以群像叙事讲述了大时代中一群人的奋斗、成长故事,这其中有被她点燃梦想、确立人生理想并开始绽放光彩的学生,也有与她惺惺相惜、共同诠释着“大道不孤”的同行者们。“山花”群像的塑造,展现了教育家精神的薪火相传。
怀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决,张桂梅奋斗在女高梦上,有人被她感动,选择毅然加入,也有人被她改变,从泥泞中开出花。生活在城市、家庭条件优渥的丁笑笑,她由敬佩张桂梅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毅然来到华坪投身基层教育事业;作为从华坪走出去的大学生魏庭云,有志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重返校园的女孩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作为华坪女高的第一名学生,谷雨在命运的关键时刻被张桂梅拉了一把,毕业后回到女高做语文老师,跟随张桂梅一起改变更多女孩的命运……剧中女性角色还有很多,她们身上显现着不同代际女性们的守望互助与励志成长,她们共同在大山里努力着,温柔且坚定。
作为一部群像剧,《山花烂漫时》中一些基层官员的角色也塑造得生动而丰满,例如由姜超饰演的副县长马永强,初出场时希望“硬钉子”张桂梅给他“少找点事儿”,但看张桂梅为女高到处奔走、为学生们点起希望,他也随之成为共同的建设者、同行者。一群普通人坚守着教育强国的大梦想,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更是理想与信念的光芒。“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山花们的灿烂绽放,正是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中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以影视艺术创作的方式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勾勒大国良师形象,正是文艺作品呼应时代的生动表达。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