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6:34:52 来源: sp20241228
曾几何时,“黄牛”在火车站广场、演唱会门外、医院角落扎堆,逢人就问“要票(号)吗”?如今,这种现象近乎销声匿迹。现在的“黄牛”均已转移至网上,手段也更加先进、多样。
七八月份正值旅游旺季,北京的一些热门景点、博物馆、高校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然而,许多游客无论怎样卡点在官方平台进行预约,流程到最后总是显示“约满”。究其原因,原来是“黄牛”在背后作祟。放票前,“黄牛”会把无奈购买“黄牛票”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导入游客数据一栏,通过软件自带的接码平台提前收到验证码。等到官方放票时,一秒钟之内就可锁定成百上千的票源。
“互联网黄牛”之所以猖獗,滥用科技堪称罪魁祸首。尽管实名制购票在一定程度上对“黄牛”倒票行为形成了障碍,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又为“黄牛”开辟了新的生意门路。针对平台公开销售的门票、专家号,“黄牛”要么借助非法软件,通过“爬虫”抓取数据,“0秒下单”;要么雇佣“枪手”来“代拍”“代抢”;甚至直接侵入售票平台或医院的挂号系统去抢票抢号。一些抢票软件最短可达100毫秒刷新一次,在高科技面前,再快的人手也望尘莫及。而且,“黄牛”往往是团伙“作战”。据报道,在某人气组合“十年之约”演唱会举办前,有资深“黄牛”打广告称“背后有万人团队共同抢票,成功率99%”,而代抢收费也是3000元起步,“黄牛”之“牛气”可见一斑。
“黄牛”的伎俩之二,是善于钻规则漏洞。例如,一场演出一般会有近三成的门票是不可售票,包括工作票、赠票等,可能会通过“转赠”等方式流入二级市场,就成了“黄牛”手中的香饽饽。再如,有“黄牛”以经营票务代理公司、旅行社为掩护,招揽客源后,组织团伙成员通过多种方式批量抢占热门景点门票(预约名额)并售卖牟利。一言以蔽之,规则的灰色地带,都是滋生“黄牛”的温床。
“黄牛”屡禁不止,也离不开内外勾结之祸。以演出为例,有时主办方或票务平台会故意留出一部分票源给“黄牛”,以便在二级市场上高价销售。“黄牛”更会主动与票务系统内部人员串通,利用内部资源和信息优势,提前获取或预留紧俏票源。挂号领域同样如此,有“号贩子”通过熟人间利益输送,腐蚀医院内部工作人员,垄断热门医生号源,进而谋取高额回报。
无论是明码加价,抑或是暗度陈仓,“黄牛”的一日千金,加剧了民众一票难求,对其治理必须“一马当先”。
相关链接:
人民网三评“互联网黄牛”之一:无孔不入,破坏秩序
(责编:仝宗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