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2:34:27 来源: sp20241126
冬日的淮河两岸,连片的冬小麦一望无际,仿佛为大地罩上了一层“细被子”。“夏粮再获丰收,冬小麦长势良好,来年吃馍又照(行)了!”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植保植检站站长蔡广成难掩兴奋。
“呼——”无人机升空,开始进行病虫害监测。“这就是丰收‘法宝’!”安徽农业大学绿色农药研发与应用团队带头人操海群向记者演示,“2020年,我们还与安徽省植保总站等单位联合制定了安徽首个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地方标准。”
操海群介绍,近年来,赤霉病、蚜虫等小麦重大病虫害在安徽省呈频发、重发态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而长期高频、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则易导致小麦病虫抗药性增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们开展持续攻关,只为开出一张小麦抗病的绿色良方。”
安徽农业大学绿色农药研发与应用团队持续调查监测了自2000年以来省内的小麦病虫害的相关数据,结合各小麦生态区近20年的气象数据、品种抗性等资料,构建了适用不同生态区的多变量训练数据集8500余条,建立起安徽省小麦重大病虫害精准预测模型,实现了植保专家与各级植保从业人员实时对接的网络会商预测,做到了实时监测、动态预测、早期预警。
“这套系统在全省15个小麦生产市、80个县(区)推广应用已有10年时间,上传数据10万余条。对赤霉病、蚜虫等病虫预报准确率达90%。”团队成员廖敏说。
掌握了病虫发生规律,接下来就是精准施策。该团队还与相关公司协作,突破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药剂——丙硫菌唑原药合成等关键技术。
在安徽,以药前精准预测、选药增效替代、施药飞防作业、药后质量监管为核心的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体系已逐步建立。近三年来,该技术在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累计推广应用7730万亩,节本增收总额80.59亿元。
(记者 丁一鸣 常 河)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