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探创新“国际表达”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4-11-10 04:01:13 来源: sp20241110

   中新网 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徐婧 陈杭)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如何让这一独特标识进一步享誉世界?14日,“情景交融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在北京举办,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表达,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本次活动是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重要主题活动之一。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办,以“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主办,汇聚了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同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献策。

  世界范围内有约1100条运河、4000多座运河城市。谈到如何将大运河这一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IP,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曲茹表示,IP是重要且高品质的文化符号,曹雪芹、马可·波罗、利玛窦……诸多中外知名人士都在历史上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通过”他们可以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

  中国大运河俯仰古今、贯通南北、开放包容。曲茹建议,可集中挖掘运河文化优质内容打造特色IP,通过文学、影视、动漫等丰富的形式,打破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偏见,最大程度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文明是在“河流”中孕育和发展的。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大运河沿线的众多博物馆正在以河为媒,助力运河文化展示、交流和传播。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称,运河沿线各个博物馆在做好具有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传播基础上加强联动,形成合力。

  2020年11月,大运河沿线的32家博物馆共同成立了“大运河博物馆联盟”。至今,联盟成员不断扩增,在加强大运河文化学术研究,协调运河沿线博物馆展览、教育、文创资源,以及深化大运河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在张鹏看来,数字技术的应用给博物馆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展体验,在展示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价值方面效果尤为突出。例如,河北沧州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用多种数字展示手段,让静态的非遗以动态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展览“运河上的舟楫”,观众可“站”在船头感受水流涌动和两岸的繁华,沉浸式了解运河沿岸市井百姓的生活,感受运河之美。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在过去三年持续打造‘我来啦大运河’品牌,包括线下流动展览和线上打卡学习活动等,每年联动运河沿线10余家博物馆,分别以科技、艺术等不同主题带领中小学生开展学习和交流。”张鹏说,截至目前,活动吸引了超1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以生动的方式向青少年讲好千年运河文脉故事。

  “千里运河万卷书,我就一直读着这本‘书’走下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杜京表示,要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就要在大运河的国际传播上有所创新。除了利用书籍、图画以及文学、戏剧、动漫等形式,还要加强青少年对大运河文化的了解、认识,使之感受到运河蕴藏的传统文化魅力。(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