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0:13:08 来源: sp20241201
“你连狗咬人都想象不了,人咬狗的世界不适合你,找个男人嫁了吧。”
“你宁愿用戴着三克拉戒指的手去擦眼泪,也不愿意用你的伤痕去证明你反抗过,争取过,那你就是懦弱!”
“老爸没的选,老公自己选的,还选个这么废的!”……
这些台词让香港TVB和优酷联合出品的《新闻女王》迅速爆火出圈。
这部以新闻行业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甫一上线,便因频出的金句、激烈的冲突和“拒绝恋爱脑,一心拼事业”的女性群像大获好评。豆瓣开分7.9分,一度有观众高呼,这是TVB黄金时代的“回魂”。
可是随着大结局的到来,优酷开启超前点播,以佘诗曼为核心的人物角色,其剧情走向让一些人感到不安,甚至有“烂尾”之嫌,致使该剧豆瓣评分在上涨到8.2分后,又回落至7.9分。
无论如何,相较于某些习惯将职业矮化为爱情道具的电视剧集,《新闻女王》还是确立了职业剧的某种标准,更遑论那牵动人心的命运走线,所织造出来的人性棋盘,一直在警醒我们:无人不在棋盘之上。
看剧,就是在观己。
A
一种众生相的书写
“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这句无名氏的词句,切中了《新闻女王》的命脉。
剧中电视台新闻部,犹如长安道;道上的各大新闻主播,以文慧心和梁景仁为主,各占山头,势同水火。其上,总监和老板娘大玩制衡之术;其下,边缘主播们总是首鼠两端。一切熙攘喧闹,只因名利作祟。黄金主播的位置,犹如一面照妖镜,所有的野心、欲望和手段,全部无所遁形。
在《新闻女王》里,集中书写了四名女性的名利欲望。当然,这里的名利,非切实的金钱和社会声望,而是围绕新闻所形成的集话语权、独特性和业界地位于一体的价值表达。
首先是文慧心。佘诗曼时隔6年,回归TVB挑大梁出演此角。她一出场,就是女王。如有网文叙事的“金手指”,任何刁难、困厄与突发情况,都能游刃有余地解决。位高的,忌惮她,又不得不用她,因为能力突出;位低的,害怕她,又崇拜她,甚至甘愿做她的棋子。
对待感情,她从不拖泥带水;对待事业,纵使风雨如晦,她也能挽狂澜于既倒,终立于不败之地。当她升任副总监后,锐意改革,甚至能撼动幕后老板的权谋布局。
当然,她有瑕,是人,而非圣。成就她的报道,多年后,也终于反噬了她。何谓女王,就是能在荆天棘地中走向王座,也能坦然地卸下王冠,面对真实的自己。她最后离职,失去了利,但成全了名。
其次则是剧中的三位女主播。
徐晓薇,出身寒微,志大,却才疏,哪怕伪造学历也要进电视台。她受惠于文慧心,是其得力干将。但上司的强势和威压,使她在忠心和野心间徘徊不定。做两面“间谍”的代价就是两面受累。不肯泯然于众,又无力与恶相抗,见识过鬼蜮伎俩和至亲死亡后,她的心理病症发作,一度要自杀。终于,经历过这场名利的风浪,她离场了,无名亦无利,却也找到了应有的归宿。
与徐晓薇相对的镜像人物是许诗晴,她身材傲人,能力出众,能在规则与禁忌中,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利益。可贵的是,她能凭借手段打破女性“被凝视”的位置,让自己居于主动。她的廉耻观远不如名利观强烈。“君子不器”,但这名女子总是以自己为“器”,坦荡地正视欲望。最终,她意识到电视台并非自己的舞台,一番腾挪,换了天地,名利双收。
最令观众惋惜和不忿的角色就是张家妍。她在两派斗争中,保持中立。能力出众,克己守则,不屑于争夺名利。后期,她的“黑化”令人错愕,但其实早有端倪。她并非清高,只是她渴慕的名利不在明面上,而在暗处:即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新闻价值。一旦这个价值,遭遇阻碍,哪怕是婚姻和道德,都能毅然割舍。偏偏事与愿违,事业、婚姻和精神接连遭受打击,她终于崩溃,乃至“黑化”,于是放下良知和操守,成为恶毒“皇后”,确实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确实丢了清名。
其他角色,或上位者,或下位者,基本都是名利这套组合的变体。可以说,人无往不在名利的枷锁中,各有来路,也终有去路。四位女性的遭遇,何尝不是一种众生相的书写。
自《甄嬛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剧掀起热潮后,国剧风向就悄然间向女性偏移。但一味以旧日的眼光揣度女性,塑造“恋爱脑”“傻白甜”“心机女”“白富美”等角色,只是沿袭刻板印象,如指使木偶般排演烂俗戏码。
《新闻女王》的出现,就是对陈腔滥调的反击:职场上的女性,也可以叱咤风云,也可以狼贪虎视。她们个性迥然,立体饱满,纵有种种羁绊,还是以事业为重,堪称独立女性之典范。
那些爆火的金句台词,如“老爸没办法选,老公是你自己选的,还选个这么废的”,这一句当头棒喝,委实振聋发聩;又如“是你的工作重要,还是我重要”“你说呢”甩下一句反问,毫不迟疑地夺门而去,这种爽利的回答,罕见又痛快。
诸如此等,不胜枚举,令角色大放异彩,也打破了某种偏见和陋习。俘获多数观众,自在情理之中。
B
对新闻业缺乏起码的敬畏
只是盛名之下,尚有批评的声音。那些声音,更多指向了剧名中的“新闻”二字。
开篇的几个新闻事件,如大巴车祸案、基金会选举、思觉失调案等,确实将观众拽进了紧张刺激又专业真实的新闻氛围。
可后续的新闻事件却处理得过于潦草:虐老案是为了突出人物反转,飙车案是为了让角色绝望,电视台性骚扰案最终瞒报,尤其结局处,精神失常的父亲闯入慈善幼儿园,为死去的女儿讨说法,一个新闻事件展开后,竟演变成一则煽情故事和不幸的误会,究其目的只是为了让几个角色良心觉醒,实现救赎,达成最终的大团圆。
为了强行突出所谓的起承转合和戏剧冲突,将新闻专业贬损为叙事工具,哪怕新闻事件呈现出同质化、幼稚化的倾向,也在所不惜;哪怕记者和主播一再越过道德准则和法律底线,也毫不在乎。
这是本剧创作者的“无能”,或者说,对新闻业缺乏起码的敬畏。
当然,利用这种层出不穷的事件,维系高密度、快节奏的戏剧效果,确实能让观众收获一种阅读“爽文”的快感。对这些事件的应用,也形成了一种利弊参半的叙事模式:新闻突发,对立阵营给主角下套或使绊子,文慧心巧妙应对,解决危机。
这种模式,如同《西游记》中孙悟空打怪:打不过,叫人来,打赢了,继续走。我们不能细数出每一个妖怪和劫难,但师徒四人,却深入人心,成为典型。西行路上,只是一个试炼场,重要的或许不是斩妖除魔,而是淬炼人性,见证人如何成佛。
《新闻女王》的叙事模式,或许会令部分观众厌倦,但这只能说,创作者之意从来就不在新闻,而是女王。新闻只是女王的试炼场,它存在的价值是为了制造分歧和对抗,让人物踏上属于自己的命运,见证她们如何卸下名利的重负,重现人性。
结局部分,许诗晴强调,“这艘船在往下沉,不走陪它一起死。”所以她离开了电视台。而文慧心也在贼王案后顿悟,生活不只有新闻,不是只有黄金时段主播这一杯水,后面还有“一片汪洋大海”。
可见“新闻”完全就是创作者的一个喻体。它喻取经,喻修行,更喻人生。在西行之路,在长安道上,执著于名利得失,不惜逾越律法的人,只会泥足深陷,令屠龙者成为恶龙;唯有跳出电视台,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重获新生。
当然,《新闻女王》对新闻的处理始终是技术环节的瑕疵。这是遗憾,必须承认。
C
终止步于经典之外
《新闻女王》的派系内斗及主播们的出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TVB的隐喻。
凭借一系列精品武侠、家族、罪案、律政、历史剧兴起的TVB,在千禧年前后,可谓电视剧领域的龙头。巅峰时期,像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周星驰、赵雅芝、李嘉欣、周海媚等天王天后,都出自TVB。
可是,随着掌门人邵逸夫老去,内地影视行业和互联网的崛起,TVB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派系林立,内斗不断,资源短缺,受众有限,巨星出走导致演员断代,各类人才青黄不接,为维系运作仍使用旧日的流水线程序粗制滥造。昔日的文化大厦,在时代浪潮中,几乎要化为一片废墟。
《新闻女王》的爆火或许是TVB自救的一次启示。除了内容制作层面,全面迎合内地偏爱女性叙事的风向,使用打怪升级的“爽文”套路情节之外,还在宣传策略上,向内地靠拢:利用微博、抖音等平台,不断制造热搜词条,推出热门短视频,主演也纷纷下场与剧迷互动。
一套组合拳下来,方才令疲乏的TVB瞥见了旧日黄金时代的一角。那是属于《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寻秦记》《大时代》《金枝欲孽》等杰作频出的时代。
只是还需警醒,《新闻女王》所暴露出来的创作问题。以争议最大的角色张家妍为例,她从坚守新闻道义到不择手段,在细节、情节和情感上,还是太快了,没有“甘露寺”之于“甄嬛”那样的铺垫,缺乏说服力,只会让某些观众感到费解。其他角色和事件铺排,皆有此感,一切都像是为爽而爽,致使底蕴不足,略显虚浮。
另外,它对于新闻伦理、道德律法、人性善恶的讨论,多流于表面,总是在可以深入探索的时刻暂停,迅速投入下一个事件。这是迎合娱乐消费的讨巧行径,却也不失为一种放弃深刻的“鸡贼”。
总体来说,《新闻女王》具备经典作品的卖相,却因为技术环节的粗糙和创作者的惫懒止步于经典之外。它的爆火,究竟是TVB的“回魂”,还是无奈的“回光返照”,仍有待验证。但它留下的经验和启发,TVB和内地影视制作平台都应“三思而省”。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