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7:07:34 来源: sp20241105
图①:飞行员认真做好升空前准备。 图②:编队飞行训练中,直升机编队蓄势待发。 图③:塔台指挥员下达飞行指令。 以上图片均为徐君强摄
中原某地,春雨初霁。伴随隆隆的轰鸣声,架架战鹰升空翱翔,一场空地协同演练正在火热进行。
悬停开舱、双手抓绳、顺势转身、夹腿抱滑……练兵场上,在机组人员默契配合下,突击步兵多绳机降、迅速出击,如一把利刃直插敌方腹地。
空地协同,犹如猛虎肋下生双翼。近日,记者来到中原某地,走进这支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型作战力量,了解他们锻造钢铁之翼、矢志奋斗强军的故事。
猎猎战旗,传承着英雄精神
走进中部战区陆军某空中突击旅“钢刀连”营房,鲜红的战旗迎面展开。战旗上,金黄色的大字“钢刀连”格外醒目。
在这里,不论是“身经百战”的军官军士,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学员,对战旗背后的故事都已耳熟能详——
1949年1月,平津战役中,该连奉命强攻天津东北面的民权门。这里战略地位重要,被敌称为“天津之标准工事”。冒着枪林弹雨,全连官兵仅用时3分钟,便将红旗插在了城头。之后,该连接连打退敌人多番反击,一战扬名,被上级授予“钢刀连”的荣誉称号。
“75年前,全连官兵抱着誓死的决心,作为尖兵连率先发起强攻。掩护冲锋的副班长李合腹部被击中,壮烈牺牲;旗手钟银根身负重伤4次护旗,把血迹斑斑、弹痕累累的红旗,插在了民权门城头。”谈起连队历史,“钢刀连”指导员任帆动情地说,敢牺牲、敢碰硬、敢攻坚的精神传承至今,战旗也成为激励全连官兵的精神图腾。
因为“钢刀连”,空中突击旅有了“钢刀营”;因为传承“钢刀连”的精神,该旅在新时代强军之路上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2017年,这支空中突击旅正式组建,成为新时代人民陆军由平面作战向机动攻防、立体作战转变的标志性力量。“以前我们是步兵,全靠铁脚板,从头跑到尾。现在搭乘直升机,空地一体,实现了兵贵神速。”任帆说。
作为曾经的步兵,他们如何练就一身“神兵天降”的本领?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教案可依,也没有专业训练场地,该空中突击旅在400米障碍场深坑上方,利用钢管搭起了8米高台,系上麻绳,就成了临时的机降训练场。空地协同训练先行示范的任务,给到了“钢刀连”。
班长王祥宜说,刚模拟训练时,戴着手套,顺着碗口粗的麻绳往下滑,手握得轻了,极速下坠不受控制容易受伤;握得紧了,摩擦力大,手指手掌极易被磨破,“有时还要小心绳索乱飘、缠绕身体等情况”。
短短一个月,他们磨破了3000双手套,用坏了45根麻绳。一场训练下来,许多战士的手掌磨出了血泡。就这样,他们一步步改进技术、提升装备,摸索出一套空地融合训练的可行方法,并在全旅推开。
直升机滞空暴露,绳索降时间过长,都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去年9月入伍的“钢刀连”00后新兵钟庆鑫,绳索降训练不太熟练。入伍3年、3次荣立三等功的副班长杨勇,手把手帮助钟庆鑫校准姿势、掌握要领,“战场瞬息万变,速度快一点,胜算就多一分。”
连队的英雄传统,和战友们的互相帮助,给了钟庆鑫不断奋进的动力。“连队有着辉煌的历史,来到这里我很自豪,也顶着压力。”钟庆鑫说,“我在体能和技术上还存在短板,一定要化压力为动力,早日成为一名尖兵骨干。”
鹰击长空,苦练精飞锻造“空突利刃”
“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数架直升机腾空而起,向目标地域机动。在无人机的引导下,运输直升机直插敌后,突击步兵借助绳索快速离机,多个战术小组相互配合,快速渗透。
空地协同紧不紧凑?特情处置是否灵活?演练结束后,走下战鹰的空突官兵直奔塔台复盘,协同难点、指挥筹划薄弱点、演练环节关键点等当即“拉单挂账”,制定措施。
飞行员雷祥2020年来到该旅。4年的长空搏击,使得他的水平不断提升。他说,今年开训以来,队员们先从基础做起,适应新的训练场地、强化动态把控能力、开展地面协同训练,苦练精飞本领。
初春时节多雨,飞行员经常要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跨昼夜飞行训练。
“夜间飞行影响目视能力,参照物减少,容易出现误高为低、误远为近的视觉错误。这时,飞行员只能依靠仪表设备保持飞行姿态,对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是不小的考验。”雷祥说,他们也会珍惜低气象飞行的机会,把坏天气当作好时机,紧贴实战设置内容,锤炼面对复杂气象条件的应变能力。
一次飞行演练中,在楼顶平台冒雨机降,让飞行员宋晓宇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10层楼高的狭小平台,还没有整个直升机大,机降难度可想而知。”宋晓宇回忆,当时还有一个备选方案,即在一处开阔的平地展开机降,“若顺利机降至‘敌’前沿的楼顶平台,狙击手可以迅速占据地利,更有效发挥战术作用,体现空中突击旅的作用。”
“能不能降?”“能!”
关键时刻,飞行员们胆大心细、沉着应对,将运输直升机机动至楼顶平台实施机降。与此同时,地面突击力量从前沿阵地发起进攻,不多时,一张空地协同天网以合围之势一举歼敌。
“我们昼夜不断、苦练精飞,就是想把平时所学,真正用在‘刀刃’上。”宋晓宇说,“钢刀连”敢牺牲、敢碰硬、敢攻坚的精神,不仅永不过时,也成为激励全旅官兵解决新问题、突破新瓶颈的强有力精神支持。
在塔台指挥室,记者注意到一张飞行计划表,气象情况、战鹰型号、训练课目、飞行时间、分工保障等都密密麻麻进行了标注。“可别小看这几行字,这是通过大量的训练积累得来的!”该旅作训部门一名参谋说。
以前,空中和地面配合不够默契。飞行计划表往往是飞行员能看懂,但地面分队有时会一头雾水。作训部门的同事每次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单独给参与演习的突击步兵讲解。为将训练整合到一张表上,该旅作训部门征求地面分队意见,反复调整,制定出兼顾空地特点、清晰易懂的训练表,极大提升了协同作战效能。
转型换羽,锻造空地一体的精兵劲旅
今年1月,飞行员杜嘉庆有了新的岗位和身份——突击步兵连连长。
对此,一些飞行员战友感到好奇:“万里挑一”的飞行员,来到地面分队工作,值不值?也有步兵战士发出疑问:经常在天上飞的飞行员,来到地面指挥训练,行不行?
“值!”这位面庞清秀却话语沉稳的小伙,爽快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从直升机连来到步兵连,对空地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能够在训练中和地面分队更好地协同配合。”
对于“行不行”的疑问,杜嘉庆决心用行动作答。他告诉记者,2020年参加飞行工作以来,自己曾短期在地面部队当过新兵、代过副职,“这次任主官,压力还是有的”。
枪弹炮等地面武器操作不熟、地面分队战术战法不精通……现实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倒逼他忘掉飞行员这一身份,重新当回“小学生”。白天,他泡在训练场追着问;晚上,住在学习室赶着学,向班长骨干请教,向军事教材取经。
同时,杜嘉庆会利用训练间隙和探讨会时机,和地面官兵交流空地知识。在一次探讨会上,大家就如何缩短机降时间展开讨论。有人提议,将重武器吊挂在直升机上,待机降着陆后直接取走。“吊挂装备会限制直升机的飞行速度,这也意味着将可能贻误战机。”杜嘉庆说。通过交流讨论,他们最后研究出一份可行性方案,得到旅领导的一致认可。
这种学习的“双向奔赴”,产生了效果。如今,杜嘉庆适应了新岗位,对武器操作、训练战术更熟练了;步兵连的官兵们,也对直升机和飞行员加深了了解。杜嘉庆说:“当前,备战转型深深影响着基层官兵。以往进行教学法集训类活动,参训的只有相关兵种的官兵,如今飞行、地面、保障力量共同参训,兵种间的协同也更加默契。”
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未来战争,一招鲜不再吃遍天,善于协同才能克敌制胜。作为陆军“飞起来”的先锋代表,空中突击旅不是地面力量与空中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合所长,产生“1加1大于2”的新质作战力量。
据介绍,组建之初,一些飞行员不熟悉突击步兵指挥员的进攻战斗战术,错过了最佳火力覆盖时间段;有的地面指挥员不了解直升机战术运用,将直升机引导至“敌人”的伏击范围……
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空中突击旅尝试军官空地交流、交叉任职:飞行员到地面分队任职,定期参加飞行训练;地面分队干部到飞行分队任职,一般任营副教导员或参谋人员。
今年,和杜嘉庆同一批申请到地面分队任职的,一共有8人。去年,何磊、王留根等第一批飞行员已离开突击步兵主官岗位,带着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回到空中部队,再次冲上蓝天。
该旅领导介绍,加速推进转型建设等不起、慢不得,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引领方向,把空中突击部队建成“空地一体、全域作战”的精兵劲旅。
组建以来,该旅结合新大纲训练要求,结合演训任务创新训法战法,实现由“单一技能练”向“联合协同练”的转化。针对不同机型、不同地域、不同火力配置,该旅探索多种力量协同配合的组训模式,通过一次次磨合、衔接、重组,变物理相加为化学相融。
转战高山密林、飞跃大漠戈壁,空中突击旅从搭载能飞到全域善打,从空地同训到深度融合,一步步走向转型重塑、换羽新生。
“转型是紧迫的,要跳出舒适圈,勇敢走进一个陌生环境,不断跟上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杜嘉庆说,在旅里,他真切感受到每一名官兵身上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晚上9时,夜幕笼罩。空中,战鹰开展夜间飞行训练;地面,值班员根据训练情况,讲评一天的工作。“一!二!三!四!”嘹亮的口号响彻军营,在广袤的田野回荡。
(徐君强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7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