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2:45:31 来源: sp20241127
在山东省乐陵市一家预制菜生产企业车间内,工人赶制订单。 初宝瑞摄(人民视觉)
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马埠镇凰洲村,工作人员向老人讲解手机APP使用方法。 陈福平摄(人民图片)
来自陕西的刘先生和姚女士在上海市普陀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完成婚姻登记“跨省通办”。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在河北省邯郸市一家便民市场,消费者在扫码支付购买蔬菜。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修鞋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便民服务摊位修鞋。 新华社记者 江 汉摄
老年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王府路社区为老餐厅享用早餐。 王 正摄(人民视觉)
湖南省长沙市,市民在一楼盘营销中心选房看房。 郭立亮摄(人民图片)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居民在看电视。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北京,地铁工作人员帮助使用轮椅的乘客乘车。 陈晓根摄(人民图片)
民警在江苏省海安市海安街道海陵社区给学生讲解安全上网知识。 翟慧勇摄(人民图片)
中央地方合力“炒好”预制菜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多地出台新规,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1月,沪苏浙皖的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长三角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统一预制菜生产操作规范,对预制菜原材料、加工、包装等方面提出要求。
点评
一头连着餐桌,一头连着田间地头。预制菜兴起,是居民消费升级的具体体现,也是“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这几年,制作方便、营养美味的预制菜,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标准不统一、质量难保证等安全风险。眼下,加快预制菜行业质量标准建设,逐步形成覆盖预制菜原料、加工工艺、包装标识、微生物指标等领域的标准体系成为社会共识,这有助于预制菜产业驶入健康有序发展轨道,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更美味、更健康。
出拳治理APP乱象
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聚焦APP安装卸载等提出12条措施,围绕APP开发运营者、分发平台等提出14条措施,进一步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制定规则,明确边界。
点评
丰富多样的APP在赋能千行百业、便利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开屏广告“乱跳转”、预置应用软件“难卸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既要打出整顿治理“组合拳”,也要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近年来,相关部门接续发力,信息通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行业生态逐步改善。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健康生态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从政府监管到企业自律,从行业自治到社会监督,需要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统筹协调。只有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引导各类APP健康有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周到的信息服务。
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
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6月1日起,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1个试点省份,双方均非本地户籍的婚姻登记当事人,可凭一方居住证和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在居住证发放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婚姻登记。
点评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若婚姻登记必须双方返回户籍地,费时费力又费钱。2021年6月起,我国在七省二市启动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如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意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便民服务更便民。
置身“流动的中国”,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各地各部门既要加快打通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推动更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也要扎实做好当下已经实现了的“通办”事务,持续优化完善相关工作,最大限度服务公众和市场主体,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向扫码强制关注使用说“不”
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地消协组织也就“扫码强制关注使用”发声,通过发布倡议、组织经营者进行自律承诺、开展专项消费监督等维权工作,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商家在扫码缴费过程中不强制关注公众号、不过度索取个人信息。
点评
近年来,扫码支付成为一种时兴。然而在“扫码”与“消费”之间,时常夹杂着各种繁琐的、非必要的操作,比如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授权个人信息、注册会员甚至强制实名认证等。这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更加大了消费者隐私泄露的风险。
任何消费模式、服务方式都应有边界,必须以尊重消费者意愿为前提,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社会监督力量已行动起来。期待社会各界齐心协同共治,早日杜绝强制扫码关注乱象,为消费者创造安心、清朗的消费环境。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计划》从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对“圈”内生活提出更详尽的规划。
点评
当前,我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生活圈市场里菜肉价格偏高,居民宁愿多走几步去更远的地方买菜;有的地方在城市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后,修鞋、修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摊点没了……问题的背后反映出一些地方在打造便民生活圈时不够精细。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建设便民生活圈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建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须注重精细化治理,其中的着力点首先在问需于民。只有充分了解群众的现实需求,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落脚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布局,真正“圈”出老百姓的幸福感。
“一老一小”个税扣除标准提高
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决定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调整后的扣除标准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点评
近年,进一步减轻生育、养育和赡养负担的呼吁较多。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3项专项附加扣除与“一老一小”直接相关,提高相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家庭抚养赡养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一老一小”扣除提高事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作为优化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之一,它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生育养育的鼓励和照顾。期待继续优化个税这一有力的政策工具,释放更多民生红利。
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降低
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引导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借贷双方有序调整优化资产负债,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随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发布公告,对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调整范围、调整规则、服务渠道及时间等进行明确。
点评
根据有关测算,此次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调整,平均降幅大约为80个基点。以100万元、25年期、原利率5.1%的存量房贷为例,假设房贷利率降至4.3%,可节约借款人还款支出每年超过5000元。这无疑降低了住房消费负担,增加居民消费和投资能力。
住房问题是民生大事。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多地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释放出积极信号。无论是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还是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抑或是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都有助于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电视“套娃”收费“解套”
8月起,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工作试点;11月,又发布三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对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三种电视终端的开机时间、操作流程、付费提示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经过整改,用户“看电视难、看电视烦”问题得到明显改观。
点评
随着智能电视的发展,节目内容更丰富了,但收费多、操作难等问题也“套”住了消费者。本质上说,“套娃”收费是一种短视行为,它看似实现了盈利,实则影响了用户的观看体验,降低了用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得不偿失。
无论电视多么智能,无论经营方式如何变化,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道理颠扑不破。电视厂商、视听APP应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依法经营,改进服务质量,一方面探索构建多平台、多专区、多终端互融互通的会员体系,让收费更透明、更合理,另一方面该免费提供的就要免费提供,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居民出行环境“有爱无碍”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进入新阶段。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性法律,这部法律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点评
目前,我国有约8500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8亿人;孕妇或身体受到伤害的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对无障碍环境也有需求。近年来,各地聚焦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持续发力,越来越多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感受到无障碍设施带来的便利和温暖。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系统规定了各相关方责任,各地在新建改造中应该严格落实法律要求,有关部门要及时深入基层社区、街道和相关单位开展调研,加强指导、加大监管,督促法律严格执行,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没有”迈向“优不优”。
守护未成年人用网安全
10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公布。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条例》重点规定了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内容,为未成年人用网保驾护航。
点评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对广大未成年人来说,网络能帮他们更好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同时,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出现打赏纠纷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更凸显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性。
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言,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意义重大。必须站在塑造网络新风、净化网络空间的高度,为未成年人学习、社交、娱乐提供丰富而安全的网络场景,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此外,也要在引导未成年人文明用网、科学上网、健康上网等方面发力,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网络素养。
(本报记者 史志鹏整理)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