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唱 运河悠长(国家文化公园)

发布时间:2024-11-17 00:50:16 来源: sp20241117

  游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河北沧州段。   图为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游客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参观。   图为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运河河北沧州中心城区段处处流光溢彩、霓虹闪烁。

  烟波浩渺,游船穿行。从百狮园码头乘船向北出发,穿沧曲桥、听水流声、赏水幕秀,体验诗意大运河。

  一路穿行,一路美景。运河两岸堤坡上,应用灯光技术投射的“狮城月季”“芦苇河道”“运河风月醉沧州”等主题图景交替呈现,在多种色彩灯光映照下,仿佛将岁月回拨,昔日的运河盛景浮现眼前。

  大运河沧州段全长达216公里,是南运河的一部分,起自河北省吴桥县第六屯村,于青县李又屯村北出沧州境入天津界,元代以后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运河古韵悠长,如何唱出新风?近年来,沧州市以河为线、以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扎实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同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以武术、杂技等沧州特色非遗项目为重点,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传承与传播并重,让老手艺展现新风采,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绽放璀璨光芒。

  千年运河贯古今

  运河千年,美景依旧。“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征伐乌桓,命董昭开凿平虏渠,这便是大运河沧州段的前身。从那时算起,运河水已在沧州大地流淌了1800多年。”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宝锁介绍,大运河沧州段保存了京杭大运河完整原始的河道形态,运河弯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史料记载,东光县连镇的谢家坝曾多次决口。清康熙年间,连镇谢氏乡绅捐资,组织人力筑起200多米长、5米高的堤坝,取名谢家坝。“谢家坝筑成后,这段运河再没有决堤,因此谢家坝成为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谢家坝旁的展馆内,解说员通过微缩模型,近距离为游客讲解。

  流淌千余年,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沿途遗迹众多,不仅有马厂减河、兴济减河、捷地减河等水利枢纽,还有桑园码头、连镇码头等10余处水运码头。

  既是水脉,更成文脉。“元、明、清时期,每年数百万石的粮食,经运河抵北京,而沧州的长芦盐、金丝小枣、沧酒、泊头鸭梨、御河棉等物产,也通过这条南北经济大动脉运往全国各地。”刘宝锁说,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带动了经济,还繁荣了文化。

  得益于大运河的滋养,沧州武术文化在这里生根,也由大运河而名扬天下。据史料记载,隋代以后,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相关行业也都随之发达兴盛起来。明末清初,沧州武术已十分兴盛,当时沧州武师多从事镖行,护送货物,因武艺高强赢得业内美名。

  “沧州武师在科考中的成绩也十分耀眼。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沧州市体育局武术科科长薛振东介绍,如今,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武术门类、拳械达53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拳械的41%。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首批“武术之乡”。

  “十方杂技九籍吴桥。”吴桥县的杂技文化也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吴桥杂技,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至今,已有近2800年的历史。大运河的贯通为吴桥杂技人走南闯北创造了机遇。通过大运河,吴桥的杂技艺人走向了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吴桥杂技也由此闻名天下。“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祖辈们沿着大运河卖艺养家糊口,也带着吴桥杂技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从小听祖辈沿着运河走南闯北故事长大的彭立新,如今成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的演员。

  运河奔流不息,文化绵延不绝。繁荣的运河漕运滋养着璀璨的运河文化。截至目前,沧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124项、市级非遗项目435项。

  璀璨文化重传承

  沧州市运河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背倚运河水、身傍园博园,馆内共展陈非遗项目1022项,是目前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

  “我们以‘运河’为主题,设立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展厅’‘一船明月过沧州——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厅’‘指尖大运河——非遗技艺体验和研学馆展厅’等多个区域。来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还可以体验沧州特色民俗艺术和古城遗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游客服务部负责人朱迎庆说。

  从徽派建筑到黄梅唱腔,从木版年画到泥人面塑……大运河流经省份的非遗代表性展项一一呈现。展示馆里不仅有运河流经沧州的印记,更向我们勾勒出大运河从南到北流淌不息的文化脉络。沧州市实验小学学生李佳辰喜欢经常来展示馆看一看,与运河开启一次次跨时空的“对话”:“在这里,了解运河,了解家乡,我感到自豪!”李佳辰说。

  为更好地传承璀璨的运河文化,也为丰富市民和游客的参观体验,展示馆还设置木版年画、香包制作、活字印刷等多项非遗项目体验区,让人们更好地感受非遗的乐趣,体会运河文化的魅力。

  不只在展示馆,运河文化早已潜移默化融入运河两岸群众生活。

  去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看艺术表演,到园博园内品味园林美景、体验非遗乐趣……沧州用大化工业遗存、园博园、百狮园、运河公园等新地标串联起两岸的生态美景,带动了运河的文化传承。

  “现在,大运河越来越美,也越来越有韵味!”热爱摄影的沧州市民宗增顺在30多年的时间里,用镜头记录下大运河沧州段的巨大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近三年。”宗增顺说。2021年以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大运河沿线进行全域河道清淤和岸坡护理,运河沿岸“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大运河核心监控区村庄全部实现生活污水管控……

  “近年来,沧州创新机制,在保持大运河外观风貌原真性、唯一性的基础上,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主任李金台介绍,以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沧州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构建“1+6+1+1”规划体系,并编制《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名录》,完成泊头沉船、南川楼沉船等考古勘探,以及沧州铁狮子、泊头清真寺等文物的修缮,建立文物巡察机制,构建“修缮+防护”管理体系。与此同时,沧州市还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建档工作,健全非遗项目名录,完成国家、省级非遗项目数字化,构建非遗人才培育传承体系。

  加强建设惠民生

  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随大运河一同蜿蜒向前的还有两侧总长度达308公里、宽近6米的堤顶路。或散步、或骑行、或奔跑……一到傍晚,绿荫掩映下的堤顶路格外热闹,前来休闲健身的群众络绎不绝。

  不久前,沧州市成为河北省唯一获得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的地级市,共计4个项目纳入了本次国家支持范围,获中央预算投资3亿元。

  去百狮园公园的篮球场来一场对战,到运河公园的智能健身活动区来一次科学锻炼……傍晚时分,同样热闹的还有大运河沿岸串珠连片的生态公园。运河碧波荡漾,两岸游园成片。截至目前,沧州境内大运河沿线建成各类生态公园20余个,总面积约1.7万亩。

  “依托园博园、百狮园、运河公园等片区,沧州将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完成‘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建设整体规划方案,建立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合作机制,打造运河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中心。”李金台介绍,为推动大运河沿线旅游景区景点提质升级,推进市域大运河适宜段落旅游通航,沧州还将完善京杭大运河市区段的服务功能,开展灯展、市集、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打造精彩城市中轴线。

  为优化文旅产品、丰富文旅体验,沧州大运河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制定了新的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览运河、赏美景、品文化。“公司制定了一日游、二日游,将大运河市区段的烟火气和流经县(市、区)的特色文化与景点相结合,力争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舒适、更精彩的沧州大运河文旅体验。”沧州大运河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静雅说。

  运河滋养着人们,人们守护着运河。“要把运河真正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李金台表示,今后,沧州将以文化为引领,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不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6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