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人物丨她成为科学家后,不想只当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4-11-18 21:57:17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网 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王诗尧)初次见到唐立梅时,她与大众印象里的“科学家”形象不太相符。酒店的靠窗沙发上摆满了化妆品,唐立梅正安静地坐在椅子上配合着化妆师上妆。

  乍一看这个场景似乎是哪位“女明星”在做上台前准备,实际上采访结束后的唐立梅真的“登台”参加了一场青年分享大会。

  上一个十年里,首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中国女科学家,是唐立梅身上显著的标签。总有人说,女生娇生惯养、不适合东奔西跑,她却在“男人堆”里冲出一片天。

  海报设计:徐洋

  去更深的海底,抵达最远的极地,即便命运从不按照预想的剧本上演,唐立梅依然奋力书写自己的传奇。

  如今,唐立梅正缓缓从“深海”来到“浅滩”,大洋深处的奥秘始终牵动着她的心,这一次她主动走到聚光灯下,走进书本里、课堂上,邀请更多人一起拥抱海洋。

  被命运扔进科学之海

  某种意义上来说,命运从未宽待唐立梅,甚至还多次与她的选择背道而驰。

  1981年唐立梅出生于河北农村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境不富裕的她,早早就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但命运的齿轮却总是在错位旋转。先是高考失利,让她与心仪的浙江大学失之交臂,连想学的文科专业也没有保住,最终被调剂到河北工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毕业后不甘心的唐立梅再次报考浙江大学,又因跨专业考试难度太大,再次被调剂到昆明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直到研究生毕业,第三次向浙江大学发起挑战时,唐立梅才终于得偿所愿。

  “成为一名科学家”是她在很小的时候说出口的梦想,但当时的她连科学家具体是做什么的都没有概念,长大后又接连被其他梦想掩盖。等到反应过来时,唐立梅才发现其实自己早就被命运扔进了这片“科学之海”。

  唐立梅。受访者供图

  博士毕业前,摆在唐立梅面前有两条路,“我这个专业是冷门专业,找工作不是那么好找。在杭州,除了留在浙大,就只有我现在的单位有合适的岗位,所以本身选择也没有很多。”

  彼时唐立梅的首选依旧是留校当老师,大学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教师还会有寒暑假,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份完美职业。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场讲座过后,唐立梅便又调转“船头”。当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两名研究员去到浙江大学开讲座,听了讲座的唐立梅立即被神奇的海洋科考工作所吸引,随即参加了该研究所的面试,最终如愿入职。

  在男人海洋里掀起女性浪花

  从大学开始,唐立梅就知道自己闯进的是一片“男人海洋”,班里一共就9个女生,隔壁的采矿班干脆是“和尚班”。

  进了研究所,唐立梅发现自己身边一群“卷王”,大家不是在“卷”出海任务,就在“卷”研究成果等。而许多航次资源都掌握在男同事手里,部分人甚至可以年年出海。

  唐立梅没想到自己刚入职两年,便有机会参与中国大洋26航次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的科考。她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整整3个月的经历,也为她日后数次科考打下经验基石。

  唐立梅参与中国大洋科考。图片来源:唐立梅微博

  2013年,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科考在即,此次下潜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

  参与下潜的科研人员,不仅要有相关课题研究、科研背景,还要有大洋科考经历,之后更要经过层层选拔、多轮测验等激烈角逐。最终唐立梅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此次“蛟龙”号深潜任务中唯一的一名女性成员。

  2017年11月,唐立梅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成为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一员。165天的南极之旅,她四次穿越“魔鬼西风带”,但真正野外考察的时间却只有2天。

  当时,唐立梅是唯一一个可以合法采集岩石样品的科学家,面对极地罕见的地质现象,她根本顾不上恶劣的环境,不断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采集的岩石样本多到背不动,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唐立梅与“雪龙”号合影。图片来源:唐立梅微博

  唐立梅是幸运的,能够在这片“男人之海”里掀起女性的“浪花”。5年前,唐立梅曾在一次采访中感谢女性身份带给她的关注,“虽然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女科学家却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时至今日,唐立梅依旧感谢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能够给女性科学家更多的关怀,然而现在的她更想聊聊当时没有说出口的后半句。

  女性科学家之所以得到的关注多,是因为她们在行业内相对“弱势”。不仅如此,女性工作者还很容易面临一个“窘境”,就是她们常常会被安排一些“杂事儿”。

  唐立梅发现,同样是博士毕业,许多团队的总结工作经常会安排给女博士。“比如做研究助理、秘书,包括工会的工作,让你去发东西,然后组织大家活动等等。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

  外人眼里的唐立梅是一个勇于抓住机会的人,因此她才能成为媒体口中的“到达过地球四极中两极(深海、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实际上,她还是一位善于将困难转为机会的人。

  既然每天要做这些总结的工作,又有一线的科研资料,何不把手中的资料转换成科普资源去发表相关论文?“我特别鼓励一些女性科学工作者,如果说你不能长期参与野外的科考工作,可以去尝试这个赛道。”

  唐立梅参加南极科考。图片来源:唐立梅微博

  驶向下一片海域

  这条职业新赛道,其实源自唐立梅未完成的“作家梦”。

  从小唐立梅的强项就是语文,中考时语文还考了全县第一。然而当命运将她推往另一条人生之路后,她从未曾想过兜兜转转自己还能再次回到原点。

  “当科普作家是我的一个优势。对于一般的作家来说,他很难有机会去深潜、去南极;而我们以前出海时的随行记者,虽然会把所见所闻写成报道,却不具备专业知识将两者结合。”

  唐立梅在活动现场演讲。受访者供图

  “如果由我来写的话,就会写得既专业又有趣。”唐立梅的自信有迹可循,在聊到自然法则时,她常常会举一个无花果蜂的例子。

  “有一种蜂是专门给无花果授粉的,但是无花果只给它留了一个很小的口,它差不多要挤破肚子才能钻进去。公蜂进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解救雌蜂抓紧时间受精,结束后还要用自己的两个‘大钳子’帮助雌蜂打开无花果的表皮,这样才能飞出去。等到花瓣打开,公蜂见到了第一缕阳光,就是它生命终结的时候。”无花果蜂短暂而忙碌的一生,在唐立梅三言两语的讲述中仿佛又活了一遍。

  唐立梅分享欲最强烈的时候,就是看到孩子们眼里渴求知识的光,“尤其讲完后他们会像追星一样来找你签名合影,这个时候最有成就感。”

  唐立梅到东莞中学开展科学家精神讲座,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图片来源:唐立梅微博

  女儿是唐立梅第一位科普“粉丝”,她会给女儿讲生动的科普知识,也会带她走近大自然,去跟土地接触、和植物“做朋友”。“我发现跟土地打交道的人,就是生命力更旺盛一点。”

  她曾问过女儿长大了想做什么,本没打算立即能得到一个准确答案时,就听见女儿脆生生地说道:“我想当植物学家!可以去全国各地看植物,还能采集标本,带回来做分析。”

  当许多小朋友梦想着当科学家,却还不明白“科学家”具体为何物时,准确说出想做植物学家的女儿,霎时让唐立梅看到了“科普的光”……

  人生海海,逐梦远航。过去,唐立梅曾被命运牵引着走进科学的海洋,又从这片“男人海洋”里乘风破浪、驭“龙”前行……

  如今,她的职业游轮已找到新的航向,那里是一片更加充满希望的“海域”,唐立梅缓缓调转船头,驶向下一个彼岸。(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