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绘“春牛”

发布时间:2024-11-01 19:22:33 来源: sp20241101

  新年画《万象更新》,作者王伊婷。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在家中张贴《春牛图》是有些地方乡村传统习俗。

  《春牛图》是传统农耕社会立春礼俗活动中使用的经典图像。《春牛图》的标准图式为春牛与句芒组合呈现,一般为句芒执鞭打春牛的形象。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出土牛以送寒气”是古人驱寒迎春的重要仪式。北宋时期,有关春牛和句芒的形象、色彩、位置等细节的绘制规范得到确立。元明清时期,画工继承、沿用北宋时期的绘制规范,在此基础上略有变化。统一的春牛和句芒形象,不仅提示着人们关注年岁春令的变化,也发挥着以礼导俗、劝农耕种的宣传教育作用。

  流行于民间的《春牛图》大多采用雕版印刷,艺术风格颇具地域特色,画面内容丰富,布局讲究。通过梳理现存图像可以发现,《春牛图》的内涵在民间传播过程中逐渐丰富,融入了大量民俗功用和社会生活意义,如农事指示、昭丰稔、纳吉祥、表时事等,体现了民间艺人自由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在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与“春牛”相关的传统立春礼俗得到更好保护,《春牛图》走入现代生活,焕发崭新光彩。如果说,传统《春牛图》是引导大众遵循立春礼仪、指导农耕的关键抓手,那么,现代《春牛图》则成为人们描绘新希望、讴歌新生活、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山西新绛等年画产地,一幅幅新印制的《春牛图》承载着人寿年丰的美好寓意,为百姓生活增添文化亮色。

  从有待保护的文化遗产到可堪利用的文化资源,《春牛图》在创意设计的赋能下彰显旺盛生机。一些设计师将传统《春牛图》中的春牛形象转化为具有高辨识度的IP符号,创新表达《春牛图》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出更为年轻人所喜爱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串联起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记忆。例如,有的设计师将春牛拟人化,以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进行创意表达,并将成果应用至手机壳、表情包等衍生品设计中,使春牛融入日常生活。有的设计师则着意凸显《春牛图》的装饰性,在保留其传统样貌的同时,运用漫画创作手法,使新的春牛与句芒形象更加贴合当代审美取向。对春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意转化,也成为一些地方助力农文旅相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

  在各地博物馆,围绕《春牛图》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成为解读节气文化密码的有效路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清代《句芒神牛图》,以此为蓝本,该馆每年立春之时会推出一幅新《春牛图》并配以相关知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供大众下载用作手机或电脑壁纸,表达迎春送福之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二十四节气研学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学画春牛图、制作扎燕风筝等,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些博物馆立春时还会举办制作纸艺小春牛等活动。当一只只可爱的春牛在手中成型,孩子们心中那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也生根发芽。通过多元互动传习形式,与节气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更多重视,从传统图式中走出的春牛,为节日图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启示。

  立春时节,艺术形式多样的“打春牛”“舞春牛”活动在街道社区、田间地头热闹开场。在这些活动中,“春牛”形象进一步脱离了古老的造型规制和色彩约束,变成各地激活乡村记忆、因地制宜展现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有一些艺术家提炼《春牛图》中的文化元素,将其跨界转化为现代舞、重奏曲等,折射出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广阔空间。

  古有“春牛”镌刻农耕记忆,今有“春牛”图绘五彩年景。尽管与立春相关的礼俗以及时代审美趣味依然在演变,但《春牛图》蕴含的祈岁求福的文化内核没有改变。它在引导人们深入了解和体验立春礼俗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岁稔年丰的希望,奏响春天的序曲。

  (作者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4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