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9:49:08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上海11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如何突破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卡点”是业界关注的话题。
“新技术将推动未来工厂在微纳尺度水平通过大规模微缩集成,颠覆性地改变传统产业的宏观形态,创造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25日介绍了其团队提出的“超限制造”前沿概念,通过追求制造和研发过程中的微缩化、集成化,以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快激光(高功率飞秒或皮秒脉冲激光)技术对透明材料进行三维内雕。
钱旭红将这一机制形象地比为“小空间、大作为,螺蛳壳里做道场”。他指出,新技术的应用,有望突破传统制造技术极限,获得效能提升、体积和占地及用工的大幅减少、资源能耗和废弃排放的下降、安全性的提高。
“2023复旦新药创制论坛”25日正在上海举行,充分发挥张江生物医药高地的地缘优势,整合新药创制人才、企业资源,着力交叉融合创新,为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同行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面对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瓶颈”,清华大学教授鲁白教授提出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数据平台。平台产生的模型、数据、资源、技术,对学术机构开放共享,推动原创科学技术研究。企业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药物的筛选和验证。同时,对于国外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快速推广、高效使用。
鲁白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创新药研发经历。在此过程中,鲁白总结出了“产学患医”新模式,通过把工业界、学术界、患者和医院联结形成共同体,快速推进创新药的研发以及和医院合作的取自临床、又返回临床的“逆向转化模式”。相较于传统药物研发过程,这一模式会大大地缩短临床研究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的人体应用转化成功率。
据了解,论坛期间,海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知名药学专家、药企研发领军人物、药品监管领域专家以及致力于新药研发的青年才俊,聚焦新药创制,围绕药靶发现、原创药物、先进制剂和药物评价等主题,分享新药研发前沿信息,探讨新药创制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生物医药成果转移转化等问题。
据了解,论坛由复旦大学药学院主办,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办,希望推进学术界、工业界、医院和药监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打通“基础研究—新药创制”之间的“转化鸿沟”;推动新药创制事业的源头创新、持续创新和循环创新,助力中国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跨越式发展。本届论坛也是正在进行中的复旦大学药学学科周“新药研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活动之一。线上线下共吸引1.2万余人参会。
复旦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新表示,此次论坛上,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从新药创制产业链的不同角度和维度带来最新研究进展,体现了复旦大学乃至上海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兼容并蓄的特点和优势。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指出,药学院将以复旦大学新药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整合各方力量,构建智能药学特色发展方向,以国家需求为纽带打造协同共生的张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表示,张江科学城成立之初就重点谋划布局生物医药行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张江已在源头创新、产业布局、产业生态、科技金融等多方面齐发力,集聚了以复旦大学药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前沿科技研发机构。该集团将持续深化与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合作,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在科创企业的孵化方面发挥张江集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
论坛期间,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新药创制产业学院揭牌。新药创制产业学院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依托,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致力于探索新药创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构建新药创制终身学习平台。未来,新药创制产业学院将更好地整合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药学人才。(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