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0:38:32 来源: sp20241110
麻是在麻类植物中取得的纤维,可分为苎麻、黄麻、线麻等,具有较好的韧性、吸湿性与天然抗菌性能。其中,苎麻的纤维较长,弹性相对较小,但仍有较好的拉接强度。黄麻纤维较粗,耐磨性能较好,是麻绳、麻袋的制作材料。线麻纤维的空腔与纤维表面,分布着许多裂纹和小孔洞,因而吸湿、透气性能相对更佳。上述不同种类的麻纤维材料,在故宫古建筑的墙体抹灰、屋顶抹灰、木构件地仗抹灰等建筑技艺中,得到了科学运用。
在故宫古建筑墙体抹灰时,需先用水淋湿墙面,然后在墙体上钉麻揪。钉麻揪是指将一绺绺苎麻打结,做成约0.5米长的麻揪,拴上竹钉(或铁钉);然后在墙面上每约1米见方的面积内,钉一道麻揪。此处用到的麻起到“中介”作用,便于抹灰层与墙体基层的粘接,减少抹灰层的脱落、空鼓问题。钉完麻揪后,工匠会在墙面做出标记,确定抹灰的厚度标准,再进行找平。
墙体抹灰所用的灰浆多为麻刀灰,分2—3次抹在墙面。麻刀是“麻捣”的俗称。所谓“麻捣”,即将麻绳、麻袋等黄麻类材料浸湿,然后一一剁碎、晾干,再散铺在地上,用细木棍不断敲打,使之成为均匀的絮状物。麻刀掺在灰泥中,可减少灰泥因干燥收缩引起的开裂问题。
麻刀在灰泥中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载:“凡和石灰泥,每石灰三十斤,用麻捣二斤”,可反映古人在墙体抹灰时,对麻刀的科学运用。在故宫古建筑墙体抹灰技艺中,掺入的麻刀重量一般为灰泥重量的3%—5%。
故宫古建筑屋顶用麻的部位,主要是灰背层。所谓灰背层,即在望板(屋顶基层木板)层之上、铺瓦泥层之下的灰浆层,厚度为15厘米至35厘米不等。在灰背层中,麻主要起拉结作用,让灰背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稳固的整体,使得灰背层有足够的强度和防渗漏性能。
故宫古建筑木构件表面用麻的部位,主要是地仗层。所谓地仗层,即古建筑油饰彩画的垫层,由包括麻在内的多种材料混合调制而成,覆盖在木构件基层表面,可起到保护木构件作用。在故宫古建筑门窗、立柱、屋檐等木构件表面的地仗层施工技艺中,麻被多次使用。使用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仗层开裂。地仗的基层为木构件,而木材因为温度、湿度变化,会膨胀或收缩,从而诱发裹在其表面的地仗层开裂。用麻丝包裹木构件表面后,可产生约束力,减少或避免开裂问题。麻在地仗层中的作用,与混凝土中的箍筋作用一样,非常重要。
上述麻在故宫古建筑中的运用,包含了丰富科学原理。研究表明麻纤维掺入泥灰等颗粒类混合物中,可提供水分蒸发通道,减少颗粒层不均匀干缩导致的变形量。麻纤维在颗粒层中较为均匀的分布,纤维间相互缠绕,增大了与颗粒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及摩擦力,并产生约束作用,减小外部因素变化导致的颗粒层变形、开裂。麻纤维还可承担部分拉应力,延缓颗粒层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的破坏。
麻在故宫古建筑中的科学运用,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智慧。
(科技日报7月12日电 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