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推动教育家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4-11-27 16:12:19 来源: sp20241127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的深刻意涵,其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创新五大职能相互耦合。推动教育家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上海财经大学以高标准师德师风要求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着力陶冶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增长教师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激励广大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学校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深入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精进专业教育,全面优化升级全校“三全育人”能级,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纳入全学段学生培养全过程,锻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二,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任在肩,要不断构建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财经大学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科研组织模式改革,完善科研考核与评价标准,集聚力量加强原创性、探索性、引领性科研攻关,让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必须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把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把智慧贡献在经济社会发展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产学研用大调研,找准“需求侧”、优化“供给侧”,谋划服务国家金融战略与地方发展大局的创新举措。学校与临港新片区、临港集团合作成立上财滴水湖高金学院,把大学办到国家金融战略前沿阵地。

第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内涵,开创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高校要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的演进趋势,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上海财经大学着力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领导,坚持胸怀“国之大者”和胸怀天下相统一,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聚焦金融、财税、法律等主题,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协同共建等方面加强工作,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学校创新设计以“语言强化+专业复合+合作培养+国际实习”为特色的一体化培养方案,探索财经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我国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规律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规律,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坚持“两个结合”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用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所体现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铸魂育人。上海财经大学坚定不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满足师生的文化艺术审美需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重视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大学精神的凝练、传承和践行,深入挖掘百年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基因、廉洁文化基因,通过专题展览、主题分享、艺术党课、情景思政课、大师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励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深刻领悟、全面把握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营造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李依环、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