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里虾蟹肥

发布时间:2024-11-15 00:04:11 来源: sp20241115

  7月,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一块块水田如镜子般映照着蔚蓝的天空,翠绿的秧苗在云朵的倒影中轻轻摇摆。在距离水田不远的小龙虾培养池中,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秋举提起虾笼,将一尾小龙虾捧在手心端详,“现在虾苗长势不错,我们正逐渐投放到试验田中,很快就能捕捞上市了。”

  在稻田里养虾蟹并非新鲜事,但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稳定增收并不容易。“传统的稻田养殖虾蟹模式,与机械化插秧作业不适配,且缺少放养密度、苗种质量等判定标准,增收空间有限。”王秋举说。

  2018年,王秋举瞄准难题,带领团队来到南崴子村,依托公主岭市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试验田边开展虾蟹养殖技术攻关。

  游弋水中的虾蟹能松土、摄食害虫,粪便还可肥田,通过生态良性循环提升稻米品质。经过大量试验,团队创新探索出“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传统的模式是在稻田四面挖出环沟,为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我们调整为挖两侧对沟,不仅能保留更多稻田面积,还让虾蟹养殖更为集中,提高了捕捞效率和饲料利用率。”王秋举说,“同时,考虑到机械化插秧作业的要求,该模式以6行或12行水稻为一箱,并在箱与箱之间留出空隙,有利于打造稻田与虾蟹共生互促的良性生态环境。”

  “用上新模式,我们开展综合养殖有了底气,‘钱袋子’也更鼓了。”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春雨介绍,近年来,合作社里每亩地通过养殖、销售水产品平均能增收800元左右。不仅如此,由于稻田里的生态良性循环,稻米品质也得到提升,受到市场欢迎。

  新模式的增收效益,吸引了村民纷纷加入。在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支持下,这一创新模式在全省10万亩水田中推广实践。“目前团队正在对这一模式进行创新升级,尝试利用排水渠等原有水道,争取实现少挖沟甚至不挖沟就能养殖虾蟹。”王秋举说,设立科技小院,就是为了实现科研与农业生产需求的精准匹配,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更多农民。

  据了解,吉林省现有经中国农技协批复的国家级科技小院105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14个,涵盖种植、养殖、农业工程等48个产业类别。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8日 08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