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述评:瞄准急难愁盼再发力 增强民生福祉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4-11-27 09:29:30 来源: sp20241127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民生福祉,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翻看着一份份地方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成绩单里详细记录着过去一年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既暖心又安心;而今年的打算里又是一桩桩确保民生底线能兜住、兜准、兜牢,能让百姓幸福感增强的新事、实事,具体又可感。

  中央支持 地方努力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广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2023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将近5000亿元,占到了自治区财政支出的80%左右。这些钱大到用在普惠性的提升社会保障服务上,小到用在屯级公路、小型桥梁的建设维护上,也还用在了实现县级三甲医院零的突破等基础医疗保障上。而在宁夏、青海等欠发达地区,2023年用于民生的支出都达到了财政支出的75%以上。宁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养老金集中统发新模式,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年度提高120元,医保补助提高到640元。青海确保了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增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财力同样是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了七成。

  这些惠及普通百姓的大小事,都要花钱,中央财政的支持——转移支付是主要来源。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送去的支持首次超过了10万亿元。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无偿拨付的资金,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解决地区财政不平衡问题,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俗地讲就是把从富裕地区得来的一部分财政收入重新分配,重点调拨给落后地区,支持它们的发展。

  2023年中央给地方10万亿转移支付的钱,按照预算,有两个人口大省分别得到了超过5000亿元。广西得到了超过3500亿元,青海、宁夏各超过了1000亿元,可以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笔钱都大大超过了当地一般预算收入,强力支撑了当地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优先有目标更要看实招

  2024年,几乎所有省份都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在一些经济大省,不仅有争取达到的就业总目标,吸纳本省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最低比例要求,也配有完成各项目标的抓手。广东、山东两省都提出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稳岗扩岗。山东今年将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万个。广东还将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建成全省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抓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培训工程。河南则借助筹办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加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

  加强平台企业就业监管监测,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也已经引起了各地的高度重视,广东、广西、辽宁等地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浙江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陆维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方面,提出要规范平台企业用工管理相关建议:“目前,新业态从业者大的群体主要有8个,其中快递员、外卖员、货车司机等人数较多,他们与平台公司的劳务关系不明确,导致当从业者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时,平台公司很难为其提供足够的保障。”

  就业,触动着发展脉动,关系着民生冷暖。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在高质量发展。因此,各地在拿出真金白银努力保就业的同时,更大的精力放在发展上,增加投资项目、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等都为实现就业优先的目标提供新的机会。

  养老既是民生也是产业 老龄化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年伊始,国家发布了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意见对银发经济作出明确定义: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近3亿人。专家预测,一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解决老年人养老、备老难题,带来的“银发经济”机遇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解决老年人养老、备老难题,也是一件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关系到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体现了对养老工作的重视,对2024年养老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广东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增加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日间照料、膳食供应、护理保健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产品开发,开展“智慧助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山东要加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社区食堂。研究制定银发经济发展支持措施,鼓励开发生活照护、康养疗养等服务产品。新增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30家、家庭养老床位1万张,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广西支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推动旅居养老示范基地、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吉林要发展银发经济,抓好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设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个、新建改建合作助老餐厅和助餐点1300个。宁夏要强化智慧养老、农村养老和老年助餐、就医出行等服务。发展银发经济,支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5%以上,努力让失独、空巢、独居等特殊困难老人安享晚年。辽宁要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培育银发经济,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江苏健全“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加强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助餐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上海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30个社区长者食堂,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床位。浙江提出,“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让老有康养托起幸福晚年。对此,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陈斌地方两会中表示:“今年,浙江民政系统将从医食住行四方面入手,‘四心联动’系统推进养老工作,把优享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

  银发经济覆盖面广,但从各地情况看,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却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针对这样一些产业短板弱项,国家出台的《意见》结合供给端的发展基础,依据老龄群体和备老人群的需求特征,重点谋划了七大潜力产业,呼唤着各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有更大的作为。

  聚焦急难愁盼 回应民生关切

  去年12月18日发生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的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共造成甘肃、青海两省77.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151人死亡。记者从当地的两会上了解到,目前两省的受灾群众在过渡性安置活动板房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3月份,两省的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将全面开工。甘肃计划9月底,房屋受损群众将全部搬入新家。目前,青海灾后重建首批1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7月底前完成B、C级农房维修、加固工作,10月底前完成D级农房重建工作,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入住。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灾后重建值得期待。

  1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召开的云南两会上,对救援和灾后重建迅速作出了安排——全力做好镇雄“1·22”山体滑坡抢险救援、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防范遏制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发生当天,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5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云南省做好昭通市镇雄县山体滑坡救灾,统筹用于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救助工作,重点做好人员搜救、转移安置、排危除险等应急处置,以及次生灾害隐患排查和倒损民房修复等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00万元,支持灾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恢复重建。

  救灾、教育、医疗、住房等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各级政府重点关注优先解决的事项。2024年各地两会上,都对百姓关注度高的涉民生问题推出了新一年的打算。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加学位,均衡教育资源。分类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落地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增加药品种类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加快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改造老旧小区……一桩桩、一件件,各地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在补短板、兜底线。

  有理由相信,各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百姓在2024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会有新的提升。

  撰稿:李纪炎编辑:刘虔 孟子威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