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9:12:16 来源: sp20241124
衣食住行,民生四需,衣居其首。
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国际潮流轮转,从“国民面料”的确良到功能性、高科技产品频出,从“绿蓝黑灰”走向五彩缤纷……百姓的衣着,始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注脚,也见证着我国服装产业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变迁。
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依托我国广阔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链、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服装产业的重要任务。
新需求——
衣橱里面看变迁
现代服装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随着欧洲引入了新的纺织机器、工厂和成衣,批量生产服装成为可能。近10年来,全球服装市场规模始终保持在万亿美元的级别。
我国的现代服装产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从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家,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的40多年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黄李勇介绍,从1979年到2021年期间,我国服装制造企业数量从7700家增至17万家,增加了约21倍;服装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从75万人增加至826万人,增加了约10倍。
黄李勇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制造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是进入现代工业化阶段;第三阶段是实践现代工业化阶段;第四阶段是实践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阶段(2016年至2025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工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进入“并跑”“领跑”并存阶段。至2020年末,《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紫塘村的布依族姑娘李利,亲手赶制了两套精美的布依族服饰。
“选婿看犁田,择妻观纺织”,布依族一直有着纺织的传统习俗。同其他布依族女孩一样,李利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画蜡、染布、制作服饰等手艺。“我们的民族服装很受欢迎,尤其是在直播间深受粉丝热捧。今年以来,产品订单数量不断增加,3月份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
距紫塘村1200公里开外,江西于都县城里的江西兴雪莱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几百人在工位上各自忙碌,刷刷的吊挂转动声不绝于耳。公司行政经理徐茂文在大屏幕上通过公司自研的“衣惠云”系统,了解用户需求、订单数量和出货情况等信息。对于这家年产1500万件品牌运动童装的工厂来说,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格外重要。
同在于都的彭田女士走进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门店,这里的3D测量仪可以完成她的定制套装的数据采集。根据采集的28个部位的数据,系统会自动生成加工图纸,进行模块化分工后下达生产线。三四天后,彭田就能拿到定制的衣服,正好赶上参加亲戚的婚礼。
无论是代代相传、手工缝制的民族服饰,还是高效量产的批量服装,抑或是快速出品的定制服饰,都在专注服务着各自的市场和客群,也见证着我国现代服装产业的成长和消费市场的变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卢福永认为,中国的服装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巨大的生产能力、高效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一大批优秀的从业者。多年来,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优的服装产品。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稳固,为支撑世界服装工业体系平稳运行和推动全球经济文化合作及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产量超过230亿件。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再创新高,达34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841.1亿美元。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百姓的衣橱越来越丰富。家住北京东城区的袁曼告诉记者,自己一年四季的衣服少说得有几十件。她说:“现在穿衣不仅分一年四季,还要细分场景,要有商务装、休闲装,还要有运动装。家里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衣帽间,就这也时常得‘断舍离’,不然根本放不下。”
“市场加速细分是当前服装产业的突出特点。”宁波大学—宁波服装协会纺织服装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陶菁认为,服装市场细分有几个维度,包括产品类型、高中低档,也有销售空间区域的细分。市场细分的背后,是消费市场的成熟和大众消费的升级。这些细分同步进行,国内如此,国际上也如此。中国服装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地位,就要考虑在不同细分市场的定位。
可以看到,为迎合消费群体的多元需求,服装业更加注重时尚化、个性化,快速洞察国内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聚力创新,从产品文化、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着力,推动“国潮”品牌进一步崛起。
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看来,我国服装行业近年来发展愈加健康,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素质大幅提升,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新趋势——
产业布局在优化
纺织服装是于都县的传统产业,这里的产业曾以“三锤三匠”著称。2017年以来,于都加大力度发展服装产业,吸引了3000多家服装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规模化聚集。2022年于都县服装行业总产值达800.11亿元。
随着一批服装企业加速落户,解决了于都当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赢家时装于都工厂里,有近九成员工来自本地,一些技术成熟的工人月薪能到一两万元。
“每3个于都人中,就有1人从事纺织服装工作。”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丁有胜表示,于都的产业定位就是做好优质制造这个板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近年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袭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服装产业成本竞争优势趋于弱化,一些服装企业加速向中西部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转移,或者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把部分产能转移至海外。
宁波市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毛屹华介绍,由于服装产业的工艺工序离不开手工,供应链向内地转移成为宁波服装企业的重要转型路径。例如,雅戈尔在吉林珲春设立大型服装生产企业,博洋服饰在安徽芜湖建厂,长荣制衣陆续在西藏、四川、安徽设厂,等等。
在产业转移的趋势中,不同区域的合作与协同持续深化,时尚资源向东南沿海及中心城市转移,卫星城市及中西部地区逐渐承接了制造产能,中国服装的区域合作多向深化,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通过参股、控股国际知名品牌,宁波已经有30多家企业在东南亚、美国、欧洲、日本、中东、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地建立销售分公司。
陈大鹏表示,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服装产能和投资持续向中西部和海外推进,资本、设计、营销和贸易中心向东部沿海纵深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互联互动、国际国内资源有效配置的产业新格局。
这轮产业转移并非把旧设备、旧工艺、旧生产线平移至中西部地区。一方面,承接地对引进企业的技术设备有“高、新”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有提档升级、提升产能的需求,成本因素和供应链安全是企业关心的问题,但产业转移的路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劳动力紧张。在于都,抢人大战随处可见。半栋楼高的招工海报赫然挂在厂房上,老员工介绍新人成功上班还能领到补贴。赣州日播智尚服饰的负责人江萍告诉记者,于都服装工人平均工资近3年来累计涨幅达到了50%左右。随着信息基础设计和新生产范式、商业模式的更迭,行业里经营管理、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中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也开始紧缺。在海外市场,尽管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相应的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也低。
其次是供应链待完善。在中部地区的一些服装工厂里,服装制造所需的主辅料多是从总部直发或外地采购过来的。有些地区已开始建设纺织服装供应链,但短期内还满足不了品牌服装制造企业的需求。作为国内最大的皮衣制造商、欧盟市场最大的皮衣供应商,大连隆生服饰有限公司创立24年来,在全球有20多家合作工厂、7家制衣工厂。大连隆生董事长吴琦表示,海外工厂的原料是从国内统一采购后发货过去的,海外供应链的品质、价格以及效率,还都不理想。
再次是物流效率有待提升。仍以于都为例,尽管是承接海西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直接腹地,但面对要到市区周转的问题,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服装企业纷纷选择自建物流系统辅助配送。
除此之外,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也对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介绍,当前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粗放型发展的状况还很普遍;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发展带来明显压力;绿色发展目标给中西部产业集群带来了硬约束等。此外,如何更好地发挥中西部地区产业要素资源及产业政策、产业环境的比较优势,在与国际相关地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毛屹华表示,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创新生态影响着产业布局和发展韧性。她建议,服装产业要在区域协同中推进布局转移。一方面,在区域经济战略框架下,推动以大型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的跨区域转移,以产业布局优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群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城市功能和定位更新,一批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优质产业资源逐步向周边区域加速迁移。要结合城市更新、产业更替的进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高端制造中心,形成全球影响力和引领力。
事实上,服装产业已成为很多省份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之一。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共有7个省级行政区在纺织服装产业链或开发区中实行链长制,由省级领导牵头负责产业链的发展。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焦培表示,服装行业具有多业态融合、产业纵深长的特征,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调动各路资源,全方位畅通产业链要素循环。
以湖北省为例,省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已初见成效。在今年3月召开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湖北省举办了纺织服装产业招商大会,总金额逾40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项目现场签约。
在国际布局上,长期关注产业集群发展的中国服装协会协作部项目主任冯炎君认为,服装企业要抓住RCEP协定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开展更全面、更深入的区域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重构。
新制造——
数智化为产业赋能
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增长和产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也在倒逼服装产业加快推动数智化改造。
在利郎(中国)有限公司位于福建晋江五里工业园区的制造基地内,自动化裁剪、模板自动针车、U型自动化流水线、设备智能改造研究室、面料验布机等数字化设备一应俱全。裁剪后的布料进入U型自动化生产线,只需1分30秒的时间,一条裤子便可缝制完成。
不仅高效,而且智能。在雅戈尔,上衣能自己“选”裤子。在雅戈尔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系统会根据衣架上的序列码,对上衣和裤子进行扫描配对,确认颜色、尺码等信息,再成套送进仓库……
对于服装制造的巨大变化,华宇铮蓥集团执行总裁苏成喻深有感触。2003年,他从福州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就进入华宇铮蓥集团工作。“过去,纺织服装行业靠的是‘人海战术’,完全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现在,拼人数行不通了,行业正加速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苏成喻说。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服装行业进一步提升了质量和效率,比如服装家纺智能吊挂系统和智能裁剪能使同一工序效率提高60%,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整体解决方案日趋成熟。
从更深层次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给服装产业带来的关键变化,在于产业形态的重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指出,服装行业正在加大数智技术和平台软件的研发投入,形成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软件生态。从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到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从NFT、元宇宙到Web 3.0,从AR试穿、3D打印到数字共创,服装产业不断形成自身与数字经济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不断挖掘新场景、新业态、新玩法,实现产业链和产品链的高效化、高端化和个性化。
此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带动行业绿色发展。比如,印染筒子纱染色实现了高效优质、节能减排,一次成功率达到95%以上,吨纱节水27%、节电12%、减少污水排放30%;莱赛尔纤维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实现万吨级莱赛尔纤维产业化生产,打破国外垄断。
在数字化转型热潮中,服装企业数字化平均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介绍,一大批纺织服装企业获评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企业上云典型案例、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等项目,其中既有知名龙头企业,也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服装行业数智化水平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逐步进入了实质性应用阶段,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智能管控,构建了更加高效协同、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大型服装企业处于深度应用阶段,初步完成了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连接。
而在服装产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其中只有部分企业实现了部分模块自动化、信息化管理。虽然大多数中小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已着手实施,但仍有不少企业处于“不敢不动、更不敢乱动”的纠结中。企业在转型中面临技能不足和机制不足的难点,以及企业管理者、业务管理者、技术管理者对转型的理解和需求不同,缺乏清晰的路径,难以评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实际业务价值,造成转型的困扰。
如何才能提升中小企业数智化水平,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服装产业龙头企业、链长企业的赋能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希望。汉帛推出“哈勃智慧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引擎,搭建服装行业云以及智能制造云,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广州市汇美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汇美云企业中台体系,基于数字化系统实现精益运营,达成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零售的高效协同。汇美集团副总裁曲晶告诉记者,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为了对接业务,陆续纳入到公司的平台系统,实现了数字化。
科技企业的参与,加速推动服装产业实现数智化。飞榴科技联合创始人刘珂表示,目前,飞榴已服务了上百家服装工厂,通过软硬件的深度链接,打通企业内部数据孤岛,实现生产数据可视化和智能化。
“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纺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出实招、见实效。政策保障方面,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5部门共同发布《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技术支持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邀请院士、专家对近百家纺织企业智能制造发展调研诊断;人才培养方面,闽江学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常州工学院等特色院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为产业发展服务。
以智为器,行稳致远。陈大鹏表示,数字科技与时尚产业深度交融所形成的新兴生产力及其在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渗透应用,将构建数字时尚新模式、新生态,重塑新时代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新优势,成为行业撬动国内大市场、畅通“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孙瑞哲认为,未来纺织服装行业要以局部的“慢”成就全局的“快”,以技艺的“智”成就创新的“勇”,以融合的“力”成就平台的“势”,以仁德的“义”成就长远的“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设计新风尚。
新追求——
自主品牌在崛起
作为服装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有着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有着无数的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经营主体,有着规模庞大的产业大军和优秀人才,但欠缺国际知名品牌。
如今,情况正在好转。年轻一代正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具有本土特色的产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土服装品牌在加速赢得市场。
资料显示,“十三五”以来,中国服装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持续增强,以多品牌、多业务布局为特征的服装集团日渐增多,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服装品牌中自主品牌占比85%左右。
从品牌类型来看,富含文化内涵的服装品牌迅速崛起,原创潮流品牌质量、设计、文化日渐成熟,占服装品牌消费比重已提高到15%。服装品牌个性化、年轻化、时尚化进程加快,品牌市场渗透率全面上升,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力量。
同时,国产服装品牌对海外资源整合能力持续提升,开始从产品走出去、产能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和资本走出去迈进。
安踏就属于最早一批探路者。目前,安踏拥有许多国际顶级运动品牌,如“DESCENTE”(迪桑特)、“KOLON”(可隆)、“ARCTERYX”(始祖鸟)、“SALOMON”(萨洛蒙)等,是国内最大、国际化涉猎最广的国产运动品牌。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只有做好品牌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为了适应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服装企业持续聚焦多品牌运营和单品类创新,在生产技术及工艺进步、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进行产品升级或开发更加时尚的生产线,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市场竞争越是激烈,越要研究细分市场的空白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初创的服装企业而言,清晰的发展定位十分关键。初创企业一下子投入很大,试图做齐全品类产品,一定会很痛苦。而如果能够聚焦打磨一两款产品,还是有希望的。”利郎(中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王俊宏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利郎的品牌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对于初创服装企业而言,简单复制发展经验并不可取,品牌发展必须找准细分赛道,做专、做精。
2017年,HOTSUIT后秀创始人施俊棋看到了暴汗服这片蓝海,创办了“HOTSUIT”这一运动品牌,为不易出汗体质的运动爱好者设计研发了暴汗服。在成立短短3年后,后秀便在领域内做到世界第一,远销7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数百万消费者喜爱的暴汗运动品牌。
服装品牌是在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和产业背景下,经过长期发展,融合消费趋势和审美变化的设计创新,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和集群效应而形成的。尽管中国服装品牌的规模与海外占比稳步提升,但目前还有三个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一是产业链协同创新不足。目前部分面料与成衣企业在不断探索产业链协同创新,并出现一些产业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然而整体来看,成衣与面料开发企业衔接仍然不够,产业链协同创新尚显不足。
服装产业是多学科交叉应用行业,面临创新资源较分散、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自2012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年开展纺织服装品牌建设调查。2022年,确定124家品牌企业入围“重点培育纺织服装品牌”,区域品牌首次纳入重点培育范围,旨在推动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协同发展,引导区域品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力。
二是对消费者的研究不足。在品牌风格定位、品类细分与标准化方面,多数品牌对固定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场景等的针对性研究不够。
有消费者多次向记者反映,自己在购买一些海外知名品牌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所有款式的尺码都是标准和统一的,而国内常常是在同一个品牌店选不同款式,还需要找不同的尺码。
FANGSFORUM主理人方慧表示,服装产业正在朝着数字化定制、可持续时尚、跨界合作、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向迈进,服装企业也将随着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改变。北京沃德林克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上海时创品牌管理公司总经理黄朝晖认为,在当前的国内时尚消费市场,以消费者为驱动的经营理念正引领着服装产业发展变化。因此,服装品牌企业应该重点关注核心消费群体的喜好变化,比如年轻消费者对绿色、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三是品牌的文化承载力有待提升。纺织服装品牌对于中国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与转化仍然存在很大空间,多数产品尚未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定位,缺乏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自主品牌的独特性、文化和风格识别性不够,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底蕴挖掘不够。
孙瑞哲认为,服装行业需要建立文化表达的主动性和本土设计的自信心,将情感价值、美学价值和体验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与品牌价值,改变营销传播层面的元素堆砌和符号滥用,回归品牌内核层面的价值深耕与意境新生。
为推动中国服装品牌建设,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加大对纺织服装品牌培育工作,开展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试点示范,推广纺织十大类创新产品等。此外,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围绕品牌建设、产业体系升级等方面开展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利用活动平台强化对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宣传和推介,构建对时尚发展具有引领力、创造力和贡献力的品牌体系。
“十四五”期间,服装行业将持续推进终端品牌、制造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高、时尚消费引领能力强的优质品牌。通过大幅提升终端品牌的时尚力,进一步扩大跻身世界服装产业第一梯队的制造品牌规模,发展壮大一批世界级区域品牌,高质量构建对全球时尚发展具有创造力和贡献力的品牌体系。
新风口——
锚定产业制高点
中国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自主品牌的崛起,将中国时尚推向了新高度。
在第11次“征战”米兰时装周后,艺之卉时尚集团终于把自己的高端品牌旗舰店开进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莫,与Max Mara、Gucci、Hermes、Ralph Lauren等时尚大牌比邻。
“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中国的服装奢侈品牌?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我们的文化价值和设计价值也能跻身世界一流。”正是这份坚定的信念,让赵卉洲坚持带着HUI品牌持续亮相米兰时装周官方发布。通过持续的品牌发声和影响力,HUI品牌逐渐打开了国际小众奢侈品市场的大门。
我国服装行业时尚设计原创能力明显提高,已经进入到主打原创设计、凸显中国文化特色的自主阶段。今年初,劲霸男装在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携高端系列KB HONG,以“玉礼四方”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线下走秀。劲霸已连续四年入选米兰时装周官方日程。九牧王先后两度登陆巴黎时装周,2022年又首登米兰时装周,不断融合“海上丝绸之路”“盛世中华”“千里江山图”等元素推新产品,展现出东方男裤的魅力。
卢福永表示,随着中国年轻消费群体的成长,他们具有更多元的审美、更开放的视野、更高的品牌忠诚度,对品质和舒适度的要求提升,带动中国服装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尤其是在设计端的短板不断得到提升,中国服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进步,将会贡献更有竞争力的国际服装品牌,带动和影响国际服装时尚。中国服装行业有巨大的包容度,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计、特色产品等方面一直都非常积极;同时,我们又有强大的本土化能力,在引进、吸收、转换、融合等创新链上一直有较好表现,近年来在“国潮”等本土化服装时尚趋势的带动下,中国元素与世界潮流的交汇和融合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服装在品质、特色、时尚方面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孙瑞哲表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应用中,同世界优秀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中国时尚的感染力、渗透力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时尚的重要一极。
在陈大鹏看来,服装业的使命不仅是物质创造,更包含文化创造,体现中华文化、东方美学,展现当代生活方式,这是产业未来最大的立足点,也是最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我国服装行业站在了攀登全球产业高峰的新起点,进入全面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大幅提升时尚话语权的新时期。随着国际时尚业进入全面绿色的新阶段,可持续时尚也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新方向。
“可持续时尚”并非今日才有,最早可追溯至1962年。2018年12月8日,在波兰卡托维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上,包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内的43个时尚奢侈品行业的品牌和组织签署了新的《时尚业气候行动宪章》,以推动时尚行业的环保进程。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个人和组织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消费端的反馈,也激发了更多纺织服装品牌围绕可持续时尚开展创新。
爱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慧枝介绍,由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近20年的新型多功能海洋纤维——HICEL^ 海藻纤维,国内独家使用权授权给爱慕股份使用。爱慕开发独家纱线和面料,抗菌防螨、可自然降解、环保。七匹狼携手中国纺联社责办LCA工作组,推出了首款标记“碳足迹”的男装牛仔夹克。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如表示,七匹狼期待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做有态度的时尚品牌,让中国时尚引领世界。
赢家时尚集团是中国女装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3个零售额超过10亿元品牌的时装集团。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更加深入、多元化地推行可持续时尚生态系统,研发更多环保型面料、辅料,大力推行节能环保工艺,减少库存积压,积极参与可持续论坛及其他环保相关活动,向员工和消费者推广绿色时尚生活方式。
“可持续时尚,是中国品牌提升绿色竞争力与市场认同感的重要策略,也是倡导生态文明与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阎岩表示,当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可持续时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不仅围绕行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造了系统化平台,建设了数据化的LCA(生命周期分析)行业数据库,更聚焦产品碳标签实现了数字化,而围绕零碳、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则推进了标准化工作。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时尚产业的新引擎,也是服装企业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陈大鹏认为,可持续时尚理念的不断深化和践行,全面驱动着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要素重构、价值链条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进绿色纤维、绿色科技、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不仅是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创造经济新增长的刚性要求。
回看中国现代服装产业几十年的发展,一路砥砺前行、风雨兼程,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出了一条科技、时尚、绿色的全新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我国服装产业正在多元文化融合中持续创新,打造服装和时尚强国时不我待、前景可期。(记者 刘 瑾 中国纺织报记者 林火灿)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