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新语)

发布时间:2024-12-26 05:41:50 来源: sp20241226

  一头连着乡土中国的根基,一头连着未来乡村的样貌。罗行社区的蝶变,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潜力

  

  一个因竹编手工业衰落而沉寂已久的岭南村落,最近成了年轻人涌入的打卡地,国庆假期吸引了超过15万人次游客;传承超过300年的竹编手工艺,融入现代舞巡游装置、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中……这是广东佛山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正在经历的变化。

  变化何以发生?这要从一批“新村民”的到来说起。

  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制造业发达的佛山南海区,作为试点之一,迎来了一批文化产业特派员入驻。

  造型艺术家、舞蹈家、戏剧人、陶瓷学者……过去几个月,文化产业特派员们住进村里,收集老物件、学习新手艺,布置艺术展览、编排戏剧演出,将罗行社区变成了一座露天的美术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市集。游客增加的同时,也有更多乡村创客到来,新空间、新业态在老街巷中孕育生长。

  一头连着乡土中国的根基,一头连着未来乡村的样貌。罗行社区的蝶变,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潜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趋势。乡村向何处去?聚集了较多人口和产业的乡村,加速发展现代农业;而那些逐步同城镇融合或衰落的乡村,则需要找到新的定位。

  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智能便捷的数字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厚重悠久的农耕文化,让不少乡村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沃土,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乡村落地生根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村庄变美、人气更旺,乡村博物馆、乡村美术馆、乡村图书馆、乡村咖啡馆等新空间频频亮相,新农人直播、乡村文旅等新业态蓬勃生长。

  从实践来看,江西浮梁大地艺术节、陕西鄠邑“关中忙罢艺术节”、“中国摄影艺术乡村”安徽宁国市港口镇西村、四川宣汉白马花田乡村创客营地等的成功运营,都展现了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空间;从参与主体来看,乡土人才的培养与艺术人才的引进缺一不可。除了各级政府部门,文联协会、高校等机构以及大学毕业生、返乡能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则是以制度化的形式为乡村输送新鲜血液。2022年5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还联合多个高校及社会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系统开展艺术介入乡村发展、文化创意赋能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

  当然,艺术与乡土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艺术家走进乡村也只是第一步。艺术融入乡村建设,绝不是刷几面墙、打造几个“盆景”就可以实现的。真正的变化,来自艺术与乡村的“化学反应”。以艺术为媒介,激活乡土文化资源,需要艺术家走到村民中间,去了解一方水土孕育的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传统,并寻找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赋予乡村空间和乡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身后是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眼前是数字时代的创新创造。期待艺术之花从更多乡村的土地上长出来、结出果,让我们徜徉绿水青山间,感受和美乡村的厚重底蕴与现代气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看得见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6日 12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