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09:46:24 来源: sp20241101
贴心保障
广西崇左积极做好烈士祭扫服务工作——
南疆边关,“英雄花”开正艳
■刘德安
阳春三月,木棉花开,染红山岭。
清明节前夕,笔者从南宁出发,驱车前往广西南部边境城市崇左。那里的6座烈士陵园中,长眠着5000余位烈士。
“向老兵、军烈属致敬”“烈士祭扫车辆专用通道”……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的一个个服务区内,有关部门悬挂的标识非常醒目。各服务区的“烈士亲属异地祭扫志愿服务点”内,身着黄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在一字排开的红色帐篷下忙前忙后,为远道而来的烈士亲属免费提供方便食品、热水、应急药品和路线咨询服务。
在崇左服务区,笔者偶遇从广东自驾前往崇左市龙州县龙州烈士陵园祭奠战友的老兵张新发。今年68岁的张新发参加过边境作战,曾荣立三等功。这些年,张新发多次前往龙州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这一次,他特意带着儿子、孙子一同前来,让他们“认认路”。“年纪越来越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以后走不动了,就让孩子们替我来。”张新发说。
据广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统计,每年清明时节,全国各地前往当地祭扫烈士的团体和个人达数万人次。为此,广西成立清明期间烈士祭扫服务保障协调领导小组,印发烈士祭扫服务保障工作方案,为前来祭扫的退役军人、烈士亲属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提前对接烈属户籍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帮助烈士亲友规划祭扫行程,错峰安排祭扫,协调出行有关事项。”龙州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赵兵说,他们在一个月前就收集了龙州县近百家宾馆和特色餐饮店的地址及电话等信息,“我们想得细一点,老兵和烈属们就能更加方便。”
抵达龙州烈士陵园,陵园主任、退役军人蒙安保正在清扫墓区。“龙州烈士陵园是广西边境最大的烈士陵园,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分为4个墓区,安葬着2300多位烈士。他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17岁……”蒙安保告诉笔者,到烈士陵园工作17年,他和陵园其他工作人员按照部队内务标准,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保持陵园干干净净,“让每一位前来祭扫的烈属知道,英雄有我们一直在陪伴守护”。
穿梭在龙州烈士陵园墓区,每一座墓碑旁都立有一面五星红旗,墓前设有香炉、摆放着鲜花。同行的崇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连日来,他们组织数百名退役军人志愿者配合各烈士陵园做好祭扫环境治理,换上崭新的五星红旗,为烈士墓碑描红,同时对陵园停车、展陈等服务设施设备进行排查,让整座陵园更显庄严肃穆。
龙州县爱心公益协会秘书长林燕霞,连续16年参加清明祭英烈志愿服务。看到一位祭扫者正在龙州烈士陵园门口张望,林燕霞手捧热茶迎上去,热情地询问他需要什么帮助。
这些年,为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烈士祭扫工作,林燕霞陆续加入60多个微信群。针对部分烈士亲属不便前往现场祭扫的实际,林燕霞组织协会志愿者们开展视频代祭扫服务。
龙州烈士陵园里,微信视频通话邀请的铃声此起彼伏。一些志愿者正在开展“一对一”视频代祭扫服务。“战友,我来看你了。献上一束鲜花,让芬芳陪伴你的英灵;点上一炷清香,捎去我的思念……”一座烈士墓碑前,志愿者手捧受烈士战友委托、提前抄录在纸上的祭文,轻声代读。手机屏幕另一端,一位鬓角斑白的老兵正专注聆听。
“各地有不同的祭扫习俗。有的地方习惯敬上烟酒,有的要在墓碑前点两根蜡烛。我们代祭扫时,尽可能满足烈士亲友的要求。”林燕霞说。
笔者看到,前来龙州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的,还有不少中小学生。龙州县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黄彩川带着读高一的女儿陆颖雯,一起与贵州籍烈士王国锋的亲属视频连线。黄彩川说,自己多年参加代祭扫活动,每一次都很受触动。这次带女儿一起,是希望她也受到精神洗礼,对英烈心怀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距离王国锋烈士墓不远,一株木棉树挺拔向上,硕大的红色花朵缀满枝头。陆颖雯从地上拾起一朵木棉花,轻轻放在王国锋烈士的墓碑上。
“木棉花也叫‘英雄花’,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吗?”笔者问道。
陆颖雯回答:“木棉花,花瓣火红,像英雄的鲜血;树干挺拔,像英雄的脊梁,所以被称为‘英雄花’……”
在弥漫着思念的“人间四月天”,后来者接力传承,边关的“英雄花”红艳绚烂,如炬似火。
广西崇左龙州烈士陵园内,一名小学生志愿者擦拭烈士墓碑。刘德安摄
广西崇左龙州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刘德安摄
暖心“寻亲”
一场跨越30年的“团聚”——
雪域高原,战友情深依旧
■解放军报记者 杨明月 通讯员 干亚东 乔 可
清明节前夕,在西藏波密烈士陵园黄显春烈士的墓碑旁,他的哥哥黄显贵亲手栽下两株麦冬草。
黄显贵一边培土,一边轻声念叨:“弟弟,这两株麦冬草是从爸妈墓前移过来的。你是爸妈最疼爱的幺儿,30年了,今天终于和他们‘团聚’了……”
此情此景,让一旁的黄显春姐姐黄显秀和外甥女李惠泣不成声,在场的军地人员也都红了眼眶。
人群中,还肃立着一位双眼有些红肿的老兵。他是黄显春生前最要好的战友白虹。
黄显春和白虹都是四川泸州人,曾一同在川藏兵站部某部当汽车兵。看着黄显贵栽下麦冬草,白虹心绪难平——这种其貌不扬却四季常绿的小草,花语是“勇敢、无畏”,正如战友黄显春的人生。
1994年4月,黄显春和白虹随队执行运输任务时,在牛踏沟路段遭遇雪崩。官兵们下车清理道路积雪,一块石头突然从山上滚落下来。危急时刻,黄显春一把将白虹推开,自己却被石头砸中头部。因伤情较重,黄显春长眠雪山。
黄显春被安葬在波密烈士陵园。为寄托哀思,家人在老家泸州市合江县为他立起一座衣冠冢。
这次前往波密祭扫的前几天,白虹第一次见到黄显春的家人。退役回乡后,怀着对战友的思念,白虹四处打听,得知黄显春在家乡有一座衣冠冢。这些年,白虹先后10余次前往祭奠,却始终“不敢”与战友的家人见面。因为,砸向黄显春的那块石头,也是压在白虹心底的一块“石头”。
白虹想不到,今年清明节前夕,自己会成为黄显春家人寻找的对象。“舅舅生前多次提起,自己关系最好的战友白虹也是泸州人。今年是舅舅牺牲30周年,我们联系合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希望找到舅舅最亲的战友,一起去西藏祭奠。”李惠说。
合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辗转联系到黄显春生前所在部队,得知白虹退役后回到泸州市工作。与黄显春的家人见面那天,白虹轻车熟路就找到黄显春的老家。李惠等人这才知道,为什么他们每年清明节前往舅舅衣冠冢祭扫,总能看到墓前摆着鲜花、水果、点心……
在黄显春生前所在连队原连长、川藏兵站部某部教导员龚诚的带领下,白虹、黄显贵一行人抵达波密烈士陵园。白虹特意带了一瓶家乡酒。他给黄显春敬了一杯,自己喝了一杯。黄显春牺牲前刚选改志愿兵,他和白虹当时约好等任务结束,一起好好喝一杯家乡酒。
黄显春烈士墓旁,是二等功臣黄煜锦的墓。黄煜锦也是川藏线上的汽车兵。1996年,他随车队外出执行任务,帮战友推车时,被一块高山坠落的石块砸中,英勇牺牲。“黄煜锦也是我们部队的烈士,2019年他的家人前来祭扫,我们这些老部队的官兵全程陪同。今年他的家人不能来,我们会代他们给烈士扫墓。”龚诚清理掉墓旁的杂草,在墓前放上一朵黄菊。
一同前来祭扫的,还有川藏兵站部的部分官兵。他们将亲手扎的花圈摆放在烈士墓区,庄严敬礼。每逢清明节,该部都会组织官兵前往波密烈士陵园祭奠,向英烈“报告”新一代汽车兵“年年出满勤”的故事,传承“条件差难不倒、艰险多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三不倒”川藏线精神。
4月,是波密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完成祭奠战友和亲人的心愿,白虹和黄显春烈士的家人踏上返程的路。沿途,他们看到连片的桃花花海、高耸入云的雪山……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川藏线既因沿途美景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也因频发飞石、塌方、泥石流、雪崩而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自1954年川藏线通车以来,川藏兵站部先后有600多名官兵长眠于此。
“龚教导员,牛踏沟现在还有飞石吗?”白虹问道。“牛踏沟路段还是比较危险,但容易发生飞石的地方现在都修建了明洞、拦网,发生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龚诚介绍。
白虹扭过头,望着车窗外的美景。此刻,汽车正平稳行驶在这条美不胜收的道路上。
图③:3月28日,辽宁省沈阳警备区联合东北育才悲鸿美术学校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暨烈士画像捐赠活动。荣俊运摄
图④:3月29日,安徽省淮北市退役军人志愿者在烈山区革命烈士陵园擦拭无名烈士墓碑。李 宝摄
图⑤:广西崇左龙州烈士陵园墓区。刘德安摄
用心守护
老兵张明海义务担任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
扬子江畔,烈士英名长存
■严明亮 李小龙
清明时节,扬子江畔,江风习习。
晨曦微露,66岁的江苏扬州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管理员张明海,已经忙碌起来。打扫完纪念馆,他拎起水桶、拿着抹布,擦拭矗立在纪念馆前的烈士纪念碑。
明媚的朝阳,照亮青白色纪念碑上“三江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1个金色大字。纪念碑底座正面,红底烫金的“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字样,标注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印记。底座两侧,镌刻着牺牲在这片热土的烈士英名,代表着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来来回回拎上12桶水,张明海才能将一人多高的纪念碑底座擦拭干净。“每天我都要将纪念碑擦一遍,这是我对烈士的敬意。”张明海说。
大桥镇三江营,是扬子江、小夹江和太平江三江汇合之处,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江防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新四军渡江北上,踏上的第一块土地就是位居长江北岸的三江营,自此拉开苏中抗日斗争的序幕。1949年4月8日至9日,解放军第20军60师179团官兵经过浴血奋战,攻克敌三江营江防堡垒,为渡江战役拔掉‘钉子’,扫清障碍。4月20日,解放军某部英勇炮击擅闯三江营水域、企图阻挠解放军渡江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面对前来参观祭扫的群众,张明海将三江营的红色历史娓娓道来。
三江营战斗结束后,179团官兵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友,立下一块“解放三江营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67位长眠三江营烈士的姓名。如今,这块纪念碑展陈在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里。2009年修建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时,散葬在大桥镇乡间的114名革命烈士也全部迁葬于此。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桥镇人,从小听着三江营的战斗故事长大。我还当过兵,为烈士做点事是应该的。”1983年,张明海退役返乡,后来加入当地志愿者协会,一直热心公益事业。2020年,张明海成为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管理员,义务担任讲解员。
翻开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参观登记簿,笔者发现,3年多来张明海累计接待数千批参观者。今年除夕,有4批共38名参观者前来。大年初一,张明海接待了23批参观者。“不管有多少参观者,我都会一遍遍为他们讲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烈士的故事需要我们去宣扬,去告诉更多的人。”张明海说。
“宣讲红色历史,不能一种腔调、一个模式,在内容真实、表述精准的基础上,要因人而异、有感而发,才能打动人心,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张明海有自己的讲解心得。面对前来瞻仰烈士的机关干部,他除了讲述红色故事,还引导思考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面对学生,他鼓励他们从英烈事迹中汲取精神养料,树立报国志向。
近日,第74集团军某旅官兵在该旅英模烈士纪念园重温入党誓词。胡少龙摄
2021年,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多家单位发起“为三江营烈士寻亲”活动。张明海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信息资源广、联络人员多的优势,3年来和其他志愿者一同为十几位烈士找到亲人。
讲解之余,张明海还利用自己会石刻的特长对烈士纪念碑底座进行修缮。“时间长了,碑刻容易褪色。”张明海仔细检查纪念碑上每一位烈士的姓名,小心翼翼地修刻、上漆、固色,让烈士英名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烈士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他们!”张明海说。
(责编:代晓灵、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