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想“上岸”,真正的“岸”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06 06:12:27 来源: sp20241206

  文/华卓玛

  “上岸”在年轻人中火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联合夸克发布《2023年轻人搜索关键词报告》显示,“上岸”成为2023年年轻人搜索关键词之一。其中,“上岸”公务员、“上岸”教师、“上岸”研究生、“上岸”国企更是成为“上岸”排名前4位的搜索热词。

  报告称,“上岸”指的是年轻人在考试层面的成功状态,体现了年轻人对实现职业理想、人生目标、美好未来的追求、执着和向往。

  “上岸热”缘何兴起?真正的“岸”的又是什么?

  年轻人为何执着“上岸”?

  研二上学期,当一部分同学在“卷”实习、海投简历时,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齐燕开始准备考公。在国考和京考相继失利后,她又一头扎进事业单位考试中。

  齐燕在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说,毕业前的几个月,看到同学都已经找好了工作,她很焦虑,但还是打定主意:如果今年考不上,就下一年再考。

  为何对“上岸”如此执着?齐燕说,自己想留在北京,拿到北京户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最终,在毕业后一个月,齐燕如愿进入事业单位。

  “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也很庆幸当初能够坚持下来。”齐燕说。

  表面上看,年轻人追求“上岸”是想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安定下来,寻求生活的确定性。但真正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

  拥有12年职业辅导工作的职业发展经纪人佟志刚在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说,自己今年给天津大学700余名本科和研究生上职业规划课时,发现超八成同学打算考公考编,剩下的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当大学生没有多元的职业视野,就会去选择传统的模式——考试。同时,在应试教育下,大家的思维比较单一,在就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并不能应对面试官提出的各类问题,所以也会趋向于选择自己一直擅长的考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艳认为,选择多未必是好事,面对多样的选择人往往会迷茫,会焦虑,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年轻人出国、“考公”、读研、考编“多手准备”或不断定立“上岸”目标,反复追求“上岸”的情况。

  构建真正的“岸”

  在动辄几千比一的“上岸”竞争中,有人选择不断努力“上岸”,也有人开始转换其他赛道。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伊一在尝试了几次考公考编后,选择进入私企,“我读的广播电视专业可供选择的公考职位比较少,投简历找到的工作反而专业更对口,也更符合自己的兴趣”。

  毕业于山西大学的张雪在连续两年考公考编失利后,选择了“放过自己”。在海投了不少简历后,张雪最终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起了视频策划。她坦言,考公本就是父母要求下的无奈选择,现在虽然很累,但看到自己的视频作品,非常有成就感。“我是个喜欢尝试新事物,不断‘折腾’、不喜欢被束缚的人。未来可能不会很稳定,但人生不是轨道。”

  有人“上岸”以后才发现,“此岸”非“彼岸”。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刘一琳在连续两次考研失利后,转向考公。“公务员稳定、福利待遇会好一些,并且甘肃也没有专业对口的不错的企业,考公考编是大多数人最好的选择。”刘一琳在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说。

  在连续两年全职备考后,刘一琳终于以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进入甘肃省某市铁路部门。然而,“上岸”后并没有她想象的美好,甚至不时会有辞职的想法,“单位老年人居多,没有活力,上班就像在养老,每天都在应对一些琐事,自己在专业能力方面没有任何提升”。

  对于以上种种,佟志刚建议,“上岸”并非唯一的选择,也并非适合所有人。大学生要打破对考公考编的固执追求,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同时,现在高校的很多专业与市场需求并不匹配。因此,毕业生应该打破找专业对口工作的传统理念,在大一时就做好自己考研或工作规划,若找工作,就要从大一开始参与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在专业学术性很强、没有对口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及时补充工作所需的技能。

  佟志刚建议,大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进行一次有效的职业咨询,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并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清晰的认知和职业规划。

  “与其‘上岸’,不如‘造岸’。”高艳建议,年轻人不要只盯着技能证书、实习经历,迷茫时多读一些关于人生、心理、哲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虽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它们会帮助你知晓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道路希望怎样走,帮你去构建内心坚实的彼岸。”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齐燕、刘一琳、伊一均为化名)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