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5:45:05 来源: sp20241121
核心阅读
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和平新村社区,有一个不一样的食堂,它由4支志愿者团队共同负责。这些志愿者义务出工、不拿报酬,用奉献和爱心让社区居民吃上放心可口、物美价廉的饭菜,守护着社区的和谐与温暖。
清晨5点,60多岁的董艳菊夫妇就起床了。简单洗漱一下,两人跨上电动摩托车赶往5公里外的一家蔬菜批发市场,“家门口有早市,但是菜价平均一斤贵至少两三毛钱,咱可得精打细算。”董艳菊说。
一个多小时后,两人回到社区,没有拐向自家楼栋,而是直行往里,稳稳地停在社区食堂门口。“今天轮到我们迎宾团队当值,中午给大伙包包子!”董艳菊夫妇是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居民,她口中的迎宾团队,是社区的4支志愿者团队之一。
“我们的社区食堂由志愿者自主运营,他们义务出工,不拿一分钱报酬。”和平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明伟介绍,去年4月至今,食堂已经服务就餐居民超1万人次。
“关键是要找准符合社区实际的解题方法”
“我平时一个人住,一天三顿饭是个难题。”敲开振玉里小区的一间房门,89岁的孙素兰老人因腰椎受损,走路一步一挪。
“社区里像这样的居民有60多名,他们或独居、或高龄,一日三餐普遍有难处:家里人少做饭难、出行不便买菜难。”张明伟说。
和平新村社区是老旧社区,26个楼院的平均房龄超过30年,60岁以上群众占居民总数的22%。
2022年,和平新村社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前征求居民意见,小板凳面对面沟通,微信群24小时互动。归结起来,很多居民想要建一座社区食堂。”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介绍。
很快,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一个老旧自行车车棚经过改造和装修,和平新村社区食堂挂牌。
建设容易,运行难。“刚开始,我们效仿其他社区食堂,引进专业厨师团队运营。食堂设在小区院内,流动客源少,一个月下来,营业额还不够支付人工工资,只能暂停营业。”张明伟说。
接着,经过多方考察,社区选择与一家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我们组建了订餐微信群,每天公布食谱,有需求的居民自行点餐,再由机构安排配送。”张明伟介绍,运行一段时间后,问题接踵而至:菜品单调重复、送餐不及时、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微信订餐……久而久之,订餐的人越来越少。
“开办社区食堂,关键是要找准符合社区实际的解题方法。”张明伟说。
深耕社区工作20多年,张明伟深知,大家的事要大家办。
2023年春节前后,社区党委牵头,党员骨干、居民代表、退休老干部等积极参与,连续召开了5次议事协商会,主题就一个:怎么把社区食堂办好?
“再引进一家养老机构”“把食堂位置挪到临街”“找邻近社区合作”……意见一条条提出,经过综合考量,又被一条条否定。
怎么办?讨论一度陷入僵局。
“咱们社区热心志愿者多,何不尝试自办食堂”
一筹莫展之际,振玉里小区退休老党员王永伟提议:“咱们社区热心志愿者多,何不尝试自办食堂?”
过去,振玉里小区长期处于物业弃管状态,在社区党委领导下成立居民自治组织后,小区面貌大为改观。
依靠居民志愿者支撑起一家社区食堂,到底行不行?大家决定在微信群里发布消息,招募有时间、厨艺好的居民志愿者组建社区食堂运营团队。“先看看居民们的反馈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张明伟说。
没想到,消息刚一发出,微信群就热闹起来:“我做过厨师,家常炒菜不在话下”“烙饼、包包子我最拿手”“我做饭不行,但可以跑腿打杂”……一个小时不到,就有26人报名。
“报名的志愿者以六七十岁的阿姨为主,‘妈妈厨房’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大家希望社区食堂办得暖胃又暖心。”社区干事吕建微说,26名志愿者按照居住小区划分成和平新村、振玉里、迎宾和合居4个团队。
一开始,社区食堂每周二、四供应两次午餐,4支队伍轮番上岗。每周一、三、五,依旧由养老服务机构配餐。
去年4月19日,社区食堂第一次营业,振玉里团队当值。
“我们用20斤面粉做的大包子,不到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团队成员、75岁的老党员张俊鹏说,当天中午,食堂大厅坐满了居民,一顿忙活之后,才发现忘了给自己留,“看着大家伙吃得香,我们都不觉得饿了!”
随着食堂运行越来越顺畅,今年春节开始,社区食堂完全由志愿者们接手运营。
食堂入口处,悬挂着一周菜谱:每周二、四,包包子、烙馅饼,10元一份,赠送汤和小咸菜;每周一、三、五,提供一荤两素的套餐,12元一份,汤同样免费。
“90岁以上老年人和特困群体,用餐免费。”张明伟说,“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前给网格员打个电话,我们负责送餐上门。”
“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好民生实事”
“味道跟家里一样”“食材有保证,吃得放心”……居民们点赞的背后,是志愿者团队的辛苦付出。
张俊鹏已经随儿子搬离了社区,但轮到当值时,他都会倒两班公交车赶来;迎宾团队成员、66岁的张幸雁跑腿、炒菜、和面样样行,哪组缺人她都立刻顶上……
社区食堂的平稳运行,离不开规范的管理。
下午1点多,居民用餐接近尾声,迎宾团队志愿者开始对前厅和后厨进行全面清理,碗筷等餐具在洗净后放入消毒柜消毒。“我们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了志愿服务签到签退、物资采购、明厨亮灶、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措施和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和菜品品质。”张明伟说。
酸菜20斤、韭菜15斤、黄瓜8斤……翻开食堂采购进库单,董艳菊夫妇将当天采购详情一一入账,并附上购物小票。社区指定的食堂财务负责人吕建微,将当日收支情况结算登记后,拍照发到微信群公示,确保每一笔款项有据可查。
“目前,社区食堂日均盈利在100元左右。我们用这笔盈余给志愿者们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并准备升级厨房部分硬件设备。”吕建微说。
为了使志愿服务长效化、常态化开展,社区对志愿服务实行积分管理,按照服务时长积分,每季度可以兑换一次礼品。目前,志愿者队伍已充实到50多人。
社区食堂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慈善资源。采访中,记者遇到3家民营企业负责人,他们共同捐赠了200斤肉、30桶豆油和30袋大米白面。
社区食堂小事,事关基层治理大事。在吕阳看来,社区食堂的成功运营在于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参与,“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好民生实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4日 14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