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11:00:45 来源: sp20241228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开放的过程,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
如何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时政微观察》为你解读。
完善涉外法律体系
不久前,广州仲裁委智能庭室内,一场仲裁庭审顺利完成。案件从立案到进入审理程序不到40天,这样处理国际商事纠纷的效率获得了各方当事人的称赞。
自2019年11月尝试跨国远程庭审以来,广州仲裁委以在线争议纠纷解决平台实现“谈判、调解、仲裁”三种机制衔接,为跨境商事主体提供高效、易用、低成本的一站式在线纠纷解决服务。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华兴业。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外部风险挑战,首先需要完善涉外法律体系。
△2023年服贸会法律服务专题展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我国加快招标投标法、会计法、保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重要法律的修订工作。目前,司法部正在牵头修订仲裁法,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提高涉外仲裁制度开放性的仲裁制度。
为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我国在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地加快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律师联盟作用,为国际贸易、跨境投资、海事海商等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
“要主动对接、积极吸纳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强调。
这既是中国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国越来越深入融入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一方面,伴随产业创新发展,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要求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兼容,实现各要素无缝衔接和深层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趋势明显,亟需各国加强经贸合作。
△2023年11月28日,X8155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开往德国汉堡。
今年,我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提出试点政策措施和风险防控举措。
比如,结合经营主体诉求建议,允许试点地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调动专家的随行配偶和家属享有与该专家相同的入境和停居留期限,为外国专家的家人来华共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等。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利于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名称: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总额:23700万美元”……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展示馆,一张编号为“No.000001”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备案证明》有着重要意义。
2013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外高桥挂牌。同一天,这张“1号”备案证颁发。备案证所有者是中国企业百视通和美国微软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百视通牵手微软,得益于自贸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
△海南自贸港洋浦经济开发区
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举措和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这为进一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指明了方向。
10年来,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围发展,在外商投资、跨境服务贸易等领域率先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转变政府职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实践诸多首创性改革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自贸试验区将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
△2023年11月1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揭牌仪式在喀什综合保税区举行,首批35家企业入驻。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将不断夯实高水平开放的法治根基,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优质法治保障。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执笔丨宁黎黎
视觉丨江雨航
(责编:徐婵、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