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主动作为“走出去” 海外用户超1.5亿人

发布时间:2024-11-09 19:15:04 来源: sp20241109

  网络文学主动作为“走出去”

  经过20多年的“扬帆出海”,中国网络文学已成长为世界文艺大家庭中的青壮年,向世界诉说着中国故事,丰富着全球读者的精神文化给养。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000余部,海外用户超1.5亿人,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网文“出海”之势渐成规模、传播半径不断延伸、覆盖范围持续扩展,翻译力量不足、知识产权保护薄弱、题材较为同质化等问题亟待破解。近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就网络文学如何高质量“走出去”提出对策和建议。

  “人—机”协作是翻译质量保证

  网文“出海”,翻译是第一道关卡。在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看来,中文翻译本来就难,文学翻译更难。“信、达、雅”是文学翻译的基本标准,网络文学翻译也不例外。

  “网文‘出海’在翻译上要尽量满足三个标准:准确性、流畅性、艺术性。”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定家表示,网络文学的翻译应该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包括各种语义、文化和情感内涵。译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能被自然流畅地阅读。此外,还要注重传达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努力在目标语言中呈现原作的文化特色,使读者感受到原作的独特魅力。

  单部篇幅巨大、“出海”作品海量,而翻译人才不足,成为影响网络文学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出海”的重要因素。

  2018年,国内自主研发的首个网络文学人工智能翻译系统推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了翻译效率和作品“出海”数量。

  不过,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时,人工智能翻译也难免会丢失文本质量、消损原著色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观察到,对于热爱写情节、不太在意风格的作者,机器翻译基本上不成问题,而对于钟爱自己语言风格的作者来说却是致命的,“这样的翻译缺乏独特性,只能译出内容而非风格”。

  欧阳友权认为,当下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还离不开人的“精加工”。目前,人工智能翻译的缺点是明显的,但“机译”的发展方向是对的,“人—机”协作才能保证质量。

  破解“小说一发表,三秒就被盗”困境

  盗版一直是横亘在网文发展之路上的顽石。高科技和网络传媒提高了网络文学作品出版传播效率,也使著作权保护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一些小说更新章节上传几分钟后就被盗版,或被套用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名称骗取点击量。“小说一发表,三秒就被盗。”一名网络作家表示,海外盗版网站一秒钟就可以把正版内容复制出来。

  盗版容易,维权却极其艰难。阅文集团海外业务负责人表示,受海外取证难度大、侵权内容监控难、小网站打击难等因素制约,中国网络文学企业进行海外维权的成本很高、压力很大,难以保障自身知识产权,不利于“出海”事业的长期发展。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建议,应推动落实“黑白名单”制度,定期公示侵权盗版网络服务商“黑名单”;提高盗版打击和惩赔力度,提高盗版侵权行为的违法犯罪成本;提供专业力量,支持中国网络文学企业跨境维权。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桫椤建议加强与海外市场所在国家和地区法律部门的沟通协调,就保护网络文学著作权达成共识,为网文“出海”提供法律保障;网络文学平台和作者要有版权意识,主动联系涉外法律机构保护自身权益;平台方也要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原创作品,例如为作品在相关机构申请著作权登记、依法完善版权交易程序、增加限制任意复制剪贴页面的功能等,最大限度降低盗版风险。

  手持“身份证”和“通行证”,从“走近”到“走进”

  地域文化不同、语言文字局限、接受习惯迥异,网文“出海”也可能遭遇“水土不服”。

  在桫椤看来,跟国内阅读市场相仿,海外读者对网络文学的接受同样是分众化的,其审美趣味直接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他认为,网络文学克服“水土不服”的症状,一方面要手握“身份证”,向海外读者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利用文化差异形成审美期待;另一方面要持有“通行证”,即用好故事传递人类的共同价值,要讲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又感兴趣的故事。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存在文化和审美习惯差异,可能造成对翻译作品的不同理解甚至误读。”欧阳友权说。他建议,网文翻译要把握作品在落地国的社会文化差异,让译作打通海外读者的“快感通道”,实现从“走近”到“走进”的传播,消除“水土不服”的文化屏障,从文化通约走向文化融入。

  陈定家指出,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可以通过举办文学节、文学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际作家和学者参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同时,建立起多元化的出版和发行渠道,使网络文学更广泛地传播到国际市场。

  许苗苗建议,要输出精品,就要选取能够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作品,并结合目标国家市场精心打磨。如果要输出故事模型、创意,就要联手当地公司,结合当地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把当代中国故事讲得让人喜欢爱读

  纵观网文“出海”的作品,其中反映当代中国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相对较少,难以满足海外受众的巨大需求。在桫椤看来,海外读者对中国的现实生活也充满好奇,在短视频中经常看到外国友人表达到中国后的惊奇之感。桫椤表示,当下现实题材创作中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有些作品只满足于题材自身的信息从而进行素材的累加,缺乏艺术化处理;有些作品缺乏感情,难以打动人。这些作品不能提供关于中国的新经验和新体验,很难被海外读者喜欢。

  如何把更多的当代中国好故事讲给世界听?“关键还是要在‘讲’字上做文章。”欧阳友权说。他指出,应该在把握好故事内容导向的基础上,把好故事讲得让人爱读,而不能简单宣讲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建议寻求文化通约性,如不同题材“破圈”融合的作品比较受海外欢迎,另外网文IP改编的视听作品也比较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

  陈定家发现,以人为本的故事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常常会达到较好的效果,“网络文学可以注重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中国当下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展现给世界,引发读者的共鸣”。

  (本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日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