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0:24:58 来源: sp20241105
【专家视点】
作者:陈运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二级教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厚植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代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新赛道、新优势,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中西部许多地区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提质提效期、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必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统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推进内陆地区改革开放,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紧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脉”。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革命性力量。一方面,要做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加强对产业链发展的动态跟踪、监测和分析,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思路,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努力在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等领域抢占先机;要准确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汇聚政产学研用等资源,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聚力量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紧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一方面,要继续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整体推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间、城乡间人口自由流通,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赋予各地区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建立共享开放规范的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打通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在地区、行业间的堵点卡点,真正开放各类要素市场,保障各类要素充分的流动性和竞争性。
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紧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钥匙”。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厚的生态意义,要在生态修复治理、产品价值实现和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二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规范和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制度,推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业态发展;三是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全面绿色转型,支持运用数字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康养新业态。
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紧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加快培养储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扎实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动力,紧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要加大外贸企业帮扶力度,积极帮助解决融资、信保费率、汇率避险等问题,有效平抑企业成本上升影响。同时,要持续做大生产型企业出口,支持更多工业企业开展出口业务,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展会,帮助企业高效对接海外市场、抢抓订单,推动“新三样”和消费电子扩大出口规模,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等模式,支持海外仓建设,壮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不断拓展外贸发展新空间。(光明日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