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7月金融数据折射三个关键问题

发布时间:2024-11-09 14:18:14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社 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13日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3.3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3%,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2%,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

  权威人士对 中新社 记者表示,7月金融总量增长基本稳定,月末增速与上月基本相当,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高于上半年名义GDP增速(5%)约3.2个百分点,保持合理增长,反映金融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业内专家在采访时也提到,最新的金融数据折射出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钱从哪来?从最新金融数据来看,企业融资方式有新特点。业内专家指出,一方面,直接融资加速发展。7月企业债券净融资约1600亿元,同比多约310亿元。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城投债务融资规模整体收缩的背景下,这个结果很不容易,说明一些企业通过发债替代了贷款。近年来,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为通畅,也更好与经济向轻型化转型相适配。

  另一方面,票据融资增长较多。业内专家分析称,表内票据是贷款的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在满足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要求下,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中小企业利用票据从银行进行贴现,与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是一样的。

  特别是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时,银行短期内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而项目储备不足,通过加大票据直贴、转贴力度,将代表企业信用的未贴现票据转化为代表银行信用的表内票据融资,对企业也实实在在地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是钱投向哪?今年以来,中国央行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力,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力度保持稳固。

  业内专家表示,从信贷结构看,支持“五篇大文章”的金融服务持续提升。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资源也在更多地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也应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上高度依赖于信贷资金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贷款“大块头”逐渐调整,反映到信贷数据上是不增长甚至收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新动能领域贷款需求短期内难以完全接续,补不上传统领域贷款下降形成的“坑”,就会导致信贷增长出现波动。

  三是“挤水分”效果仍在显现。业内专家称,短期而言,金融数据挤水分对总量指标仍会产生影响。今年以来,M2、M1等货币供应量指标增速有所放缓,有相当程度上是受此因素影响,部分虚增的存贷款挤掉后,金融数据会出现一定回落。

  同时,“挤水分”促进金融总量数据更真更实。业内专家称,过去一段时期,企业债务增长中有一部分资金存在空转,企业贷款后直接转化为存款,并没有拉动投资及作用于实体经济。在金融管理部门对这些行为规范后,存款收益和预期投资回报率的比价关系发生变化,套利空间消失,部分企业资金腾挪出来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等,未来会更有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挤水分”还有利于金融经济的良性互动。业内专家认为,金融数据“挤水分”也有助于解开企业账款拖欠“连环套”,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更好满足经营主体有效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水平。(完) 【编辑: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