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3:25:20 来源: sp20241102
农技人员在检修播种设备。 马亚珺摄
紫花苜蓿牧草。 受访者供图
贵南县的多年生豆科牧草混播试种基地。 受访者供图
杨国柱(左)和马亚珺在贵德县的试验田里查看牧草长势。 本报记者 乔 栋摄
核心阅读
牧民在科技小院支持下,种上多年生牧草,拓宽了增收渠道;农技人员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攻克高海拔多年生紫花苜蓿种植难题……青海省多措并举推动省级科技小院团队建设,完善升级科技工作站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原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发展,为当地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眼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告别了严寒,暖风吹拂着大地。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博士生马亚珺拿着小铲在田间行走,走几步不时蹲下来,小心翼翼地凿捶泥土。一排排嫩绿的牧草已经长了出来。马亚珺蹲下来,将一株牧草捧在手中,仔细观察。
这是一株三叶草植物,在这片黄色的田地中,明亮的绿色格外显眼。周围的人迅速围了过来,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同德县001号科技小院负责人杨国柱也在其中,他盯着眼前的紫花苜蓿,嘴里念叨着:“已经第三年了,长势不错……”
多年来,海拔3000米以上多年生紫花苜蓿牧草种植一直是个难题。以杨国柱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们,坚守在高原一线,努力攻克制约当地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给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一个村到多个地区
越来越多牧民种上多年生牧草
“厉害得很!用了在我们村的科技小院的种植技术,收益非常不错。我们今年还要种植3万亩牧草,既有燕麦草,也有紫花苜蓿。”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北扎村村民、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娘怀加是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跟着科技特派员们学习两年多,已经掌握了多年生牧草种植技术。
起初,娘怀加以种植披碱草、燕麦等牧草品种为主。“这两种都是一年生禾本类牧草,但作为饲草来说,其营养价值有限,价格在每吨2000元以下。”娘怀加说,他后来了解到,由同德县001号科技小院培育推广的多年生牧草非常好,就改种了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是一种豆科牧草,夏天时会长出紫色花蕊,营养成分较高,是很好的牧草资源。如果把普通牧草比作饲料中的‘土豆’,那么紫花苜蓿就是饲料中的‘肉’。”杨国柱介绍,“紫花苜蓿中的植物蛋白含量是普通牧草的3倍多,价格也高很多。”
据介绍,多年生牧草可以实现一次种植,5年内不用重复播种,减轻了牧民种植和管理的负担,而且固土、蓄水生态功能及保肥能力也更强。
刚下过一场雨,在同德县往北的贵南县,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牧草示范基地里,副总经理姚雷鸣带着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田里。“科技小院一共研发了4个品种,我们除了试种供饲食的紫花苜蓿,还兼种了生态苜蓿,功能以生态修复为主、饲草为辅。像这块是披碱草和苜蓿的混播地,也是科技特派员指导种植的——目的是相互‘扶持’、防倒伏,有利于共同越冬。”细看姚雷鸣说的这块地,披碱草已率先长出成片的绿,苜蓿则刚刚长出新苗。
在贵德县,气候则适宜很多,这里的苜蓿已快长到齐腰高。在贵德县王屯村,中基新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伟国告诉记者:“苜蓿在我们这里越冬几乎没问题,所以科技小院在我们这里的试验课题是‘苜蓿标准化种植和田间管理’‘苜蓿种植与林下经济’等。去年我们试种了100亩,亩产苜蓿干草能达到800多公斤,总收入近40万元。”
从一个村,到多个地区,去年挂牌的同德县001号科技小院,持续增强科技服务能力,让更多农牧民种上了多年生牧草。目前已在青海全省推广了4个多年生牧草品种,带动西宁、海南、果洛3个市州、23个合作社,实现苜蓿牧草种植面积3000多亩,产量达1500吨。
从海拔3000米到4000米
攻克高海拔多年生紫花苜蓿种植难题
从同德县城出发,沿着巴沟谷地西行,一路爬坡过坎,便到了北扎村,同德县001号科技小院就位于这里。
“同德县001号科技小院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升级版。”青海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苗希春介绍,“我们的每个小院都有‘主题’,相关科研人员专业耦合程度高,更容易出成果。牧草品种培育及畜牧业高效养殖,就是001号科技小院的‘主题’。”
001号科技小院的前身,是同德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从特派员工作站的科技特派员到科技小院负责人,今年64岁的杨国柱始终围绕这棵紫花牧草,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当地牧民存储越冬饲料成本很高,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让多年生牧草在高原上落地生根。”杨国柱回忆。此后,杨国柱在不同地方进行牧草耐寒性、耐旱性试验,培育种苗抗寒基因组……几十年来,他不断“试错”,也不断积累。“比如抗寒基因组测试,一个周期就需要5年,没有捷径可走。”杨国柱说,到2011年,高海拔地区紫花苜蓿“原种”品系已相对稳定,越冬成功率达80%以上。
随后几年里,杨国柱团队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分别进行商品种种植,这意味着一些紫花苜蓿品种的扩繁技术已相对成熟,可以进行大规模试种。
目前,科技小院培育的紫花苜蓿品种已基本能实现在海拔3000米以上越冬。但青海果洛、玉树等地海拔在3800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200米,这样的地区,紫花苜蓿能适应吗?
还得接着“爬升”。起初,一些种植合作社觉得风险大,不愿意长期合作。“规模小,优势不容易看出来。”杨国柱继续寻找海拔4000米以上的试验场地。
团队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在海南州兴海县找到了一家合作社,上千亩的种植合作计划开始实施。如今,那里的紫花苜蓿长势喜人。
从单一种植到培育高效养殖链条
科技工作站体系不断完善升级
“科技小院的设立,意味着产业链条关联度愈发紧密。”苗希春介绍,青海省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了省级科技小院团队组建、政策支持、管理培训、监督检查等机制,其中有一条很关键:围绕科技特派员研究方向,注重“链”的组建。
以同德县001号科技小院为例,除了研究牧草方向的杨国柱,还有在农业机械、畜牧养殖等领域有所专攻的10余位省内外专家,推动周边企业、合作社从种植牧草向精细饲料加工、高效养殖方向拓展,形成产业链条。
“青海不断完善升级以科技小院为代表的科技工作站体系,推动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合作社开展合作,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青海省科技厅厅长陈永祥说。
晚上8点,青海湖正是日落时分。在青海湖东岸、位于共和县境内的三江集团湖东羊场,围绕“饲草配比与高效养殖”技术,科技特派员们正在试验“黄芪多糖”与细毛羊增重的关系……
“以前喂料就是‘凭感觉’,现在要分区饲养,并且在补饲喂料上增加苜蓿和黄芪。针对不同生长期的羊实施精准投喂,我们的出栏率明显提升。”羊场负责人牟鑫说。
在湖东羊场,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李光梅教授正带着40多名学生,分组对3000多只羊挨个做耳标、采血等工作。“大家都很努力,就是想能帮农牧民解决更多技术难题。”海南州原农业畜牧站站长才让太退休后被聘为科技小院的科技特派员,这几天,他在现场为学生们提供技术指导。
两年来,以青海省科技小院为代表的科技工作站体系,共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34617人次,建立推广示范基地234个,推广新品种364个、种植面积达8.41万亩,应用新技术242项,集成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8.59万亩、牲畜高效养殖11.29万头(只),产值达4.89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5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