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东高密前冢子头遗址:东周时期古人便食用鲍鱼

发布时间:2025-01-01 20:09:35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山东高密4月4日电 题:探访山东高密前冢子头遗址:东周时期古人便食用鲍鱼

  作者 沙见龙 王红蕾

  在山东潍坊高密市前冢子头村,沿弯曲田间小路南行,绿油油的麦田中微微隆起的高地映入眼帘。“这就是前冢子头遗址,目前都回填种上了庄稼,今年8月份将重新启动发掘工作。”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王建立说。

  前冢子头遗址地处山东胶莱平原腹地,东、西各距河道约3公里,是一处贯穿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汉代的古聚落,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核心区约4.7万平方米,今年3月初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资料图)图为前冢子头遗址发掘现场。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这里以前是个大土台,地势高于周围地块,村民称它为‘南台’。”据前冢子头村党支部书记宋同江介绍,随着村庄建设挖土用土,“南台”渐渐变矮,村民在这里耕种翻地时,经常会捡到碎陶片等“瓦碴儿”。

  对考古人员来说,这些“瓦碴儿”都是“宝贝疙瘩”。2022年3月,山东大学领衔的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重大项目,将目光瞄准于此。

  历时4个月、面积仅300平方米的试发掘,铜、陶、石、骨、铁等上千件文物陆续出土,较为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达400余件,并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2000年层层叠压的文化堆积,涵盖多个历史时期的古人类活动信息。

(资料图)民众到山东大学考古实习基地(高密)参观学习。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王建立说,考古队在遗址中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环壕与城垣,以及东周时期两座疑似礼仪性建筑的台基、汉代贵族使用的六博棋具等,“说明该遗址等级较高,或曾作为区域中心聚落,甚至可能是史前文化至夏商时期的古国之一,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022年10月,前冢子头遗址被正式列入“考古中国·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重大项目的重点研究对象。2023年,考古队在遗址核心区东南部发掘700平方米,进一步揭开其神秘面纱。

  “这些是当时出土的东周时期鲍鱼壳,壳内鲜亮的绿色还很清晰。”在山东大学考古实习基地(高密)展馆内,王建立向记者介绍,在迄今报道过的考古发现中,前冢子头是最早出现食用鲍鱼现象的遗址。“鲍鱼在古代较难捕捉,史书记载鲍鱼极其昂贵,直到汉代才有王莽、曹操喜食鲍鱼的文字记录,当时称为‘鳆鱼’。”

(资料图)考古专家在现场指导学生划线。山东大学 供图

  就目前看,前冢子头遗址最大亮点是其方形核心区的聚落布局。据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前冢子头考古队领队高继习介绍,核心区四周有两三重环壕包围,南环壕东段为三重,始开凿年代均在龙山文化时期,内壕与中壕皆沿用至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各期都有疏浚,至汉代才淤平。“多重环壕龙山至岳石时期聚落的发现十分罕见,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

  战国早期一座总面积达780平方米的大型圆形台基,是第二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周代圆形台基。

(资料图)专家参观指导山东大学考古实习基地(高密)动物实验室。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高继习剖析筑造过程时说,该台基先开挖1.5米以上深度的大型圆坑,取土量1100多立方米,在当时是项不小的工程。“更讲究的是人们并未用挖出的史前至商周文化层的灰土回填,而是从聚落外围挖来纯净的黄色生土以及遗址外围壕沟中的黑色或青灰色淤土,以倾斜土层铺垫并经压实或简单夯打的方式填平基坑。”

  在高继习看来,这种有意的土色选择以及庞大的工程量,暗示该台基可能属于不计成本的政治工程。考虑到后代天坛等国家祭祀设施多采用五色土筑造,该台基很可能与重要祭祀活动有关。

前冢子头遗址复原图。山东大学 供图

  在台基南侧约2米处,一座无规则、无葬具、无随葬品的人牲坑,一次性填埋7人,经鉴定为青壮年阶段的4名男性、2名女性以及1名未成年人,埋葬姿势杂乱,部分骨骼丢失,疑似非正常死亡。工作人员还在不同区域发现器形硕大的陶甑(古代蒸锅)、海鲜品遗存、多种动物骨骼以及残碎但精致的暗纹器皿。

  高继习表示,目前的发掘未发现明确的两周时期家居房址,而是密布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台基。这些迹象表明前冢子头遗址东南部在进入东周后,似乎进入一个祭祀活动活跃的阶段,并形成一处聚落内的“神圣空间”,为研究商周时期基层聚落的功能分化提供了重要素材。(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