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8:25:05 来源: sp20241115
在胶东半岛,海草房是渔家常见的居所。海草房的外墙用的是石块,采自海岸悬崖,屋顶用的海草,则是来自大海的馈赠。一座海草房,兼有山与海的特性。海草房沿着海岸线生长,起初是三五成簇,后来连成一片,便有了村庄。
在威海东楮岛村,有一片保存完好的海草房,经几百年而不倒。在地图上看东楮岛村的地形,像一柄探入海中的长勺,村庄三面都被海包围。沿着狭长的勺柄进入勺头,是渔村的中心位置,在这里仿佛瞬间便置身童话中的城堡群落。2007年,东楮岛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按《荣成县志》载:“邑中罕见瓦屋,砌以石,覆以茅,苫以海带,仅蔽风雨。”海草房是笨拙的,它没有复杂的结构,岩石基座和墙体厚实坚硬,方盒般的石墙棱角分明。海草房又是灵动的,屋顶上蓬松柔软的海草尖顶,消解了石墙的笨重,引入了轻盈的遐思。
海草房以三合院为主,坐北朝南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再加上南墙和门楼。正房和厢房交错,留出了六面带尖顶的山墙。山墙上写着“吉星高照”“紫气东来”等吉祥字样。墙的石块形状不规则,保留了山石的粗糙质地,颜色以黄白灰为主。细看,还有横向的沟壑,那是石匠留下的雕凿痕迹。
路过村里的学校,正看到有人维修海草房的屋顶,当地人称之为“苫房”。在房前的空地上,海草堆成了几个大草垛。这都是新晒的海草,草叶狭长而又蜷曲。有人从草垛上抱起大团海草,向空中扔去。在靠近屋檐处,有人踩着脚手架,伸手接住了海草,接着再往高处扔。海草团再次飞上了天空,在屋脊上早有人等候,那人探出双手,将海草抱在胸前,然后铺在屋顶,不住地拍打。
这些匠人是“苫匠”,掌握着海草房建造的秘密,在渔村很受尊重。据说早年间,东楮岛村有一个手艺极好的苫匠。一开始,他造的海草房遭到人们的嘲笑,因为檐角的海草凌乱不堪,好似披头散发。但他拽住屋檐下的海草,就能借力攀爬上房,而海草却不脱落,足见其手艺之精。
海草经过抛掷传递,最终铺在房顶,房顶由横向的大梁支撑,还有纵向的檩条多根,俗称“腰杆子”,纵横交叉为方格,这便构成了屋顶的骨架。然后再安装高粱秆扎成的“笆子”,类似于凉席的结构,一边涂抹黄泥,一边把笆子按压到“腰杆子”上。要等笆子晾干,才开始苫草。从屋檐开始往上苫,用黄泥将海草一束一束顺次苫上去。苫完一排,再压上一排,直到屋脊上那一层,就是最顶层,要用白灰和黄泥调成浆抹平,俗称“压脊”。也有的海草房屋脊压了圆瓦,或者用旧渔网罩顶,网角拴了石头坠下来。这些操作都是为了防风,只要最顶层稳固,下面的一层层海草渐次压住,就不会被海边的大风掀掉。
时近正午,修建房顶的工作还在继续。空中大团海草飞来飞去,像风中急驰的乌云,遮挡着阳光,我们脸上也随之忽明忽暗。海草的碎屑散落下来,在风中盘旋,散发出盐卤的咸腥。海草中含有肥厚的胶质,还有来自海中的盐卤,不容易生虫。随手抄起一根海草,用打火机点燃,只有些暗淡的烟,却不起明火,海草的房顶也不易燃烧。防火之外,还要考虑防水。海边雨雪多,海草房的屋顶通常保持五十度的角度。如此尖锐的角度,能让雨水迅速沥出。随着季节的更替,海草的好处更加明显。炎热的夏季,厚实的海草屋顶难以晒透,到了冬天,海草又能防止室内热气外泄。再加上半米多厚的石墙的阻隔,室外的寒热难以传递进来,海草房就有了冬暖夏凉的奇效。
屋外正是炎炎烈日,迈过门槛的一刻,立刻有凉气扑面而来,仿佛由夏日穿越到了仲春时节,刚才受到灼晒的臂膀,也松弛下来。正堂坐北朝南,摆放着方桌和高凳。靠着东墙垒起了灶台,台面镶嵌着白瓷砖,上面架着一口大锅,这是做饭的地方。掀开门帘进到东屋,火炕横接到房间的东西两墙,一进门就可以上炕了。火炕曾是胶东人的床,寒冬时节的热炕最让人留恋。而在夏季,人们转到院中厢房的灶中做饭,这样火炕就变成了凉炕,再铺上篾席,躺上去,暑气顿消。
那一晚,我在海草房里的土炕上沉沉睡去。明月高悬在海草房上。密集的尖顶交错,向着月亮的一面被照亮。海草的屋顶厚实,包裹着梦境,睡得格外香甜。
第二天早上,我从海草房里出来,回身轻轻合上了黑漆院门。这时太阳还没出来,走在胡同里,望见墙头的海草正在欢快摇摆,渔村新的一天由此开启。走到东楮岛村外,远远听到海浪跳跃。岸边有一丛黑色,原来是被潮水裹挟而来的海草,草叶互相缠绕,结成了球状。这就是用来修海草房的材料,学名大叶海苔,生长在近海的浅水中,在光照充足的日子里,远远能望见它们在水底结成的巨大暗影。经过潮水和大风的共同作用,海草会漂到岸边。海草一生之中颜色多变,在海里生长时是碧绿色,上岸后变作紫褐色,晒干后又变成灰色。房顶上的海草经过多年风吹日晒,又会变作银白,真是“朝如青丝暮成雪”。
海草房一度被看作是贫困的象征。早在三十多年前,人们舍弃海草,大量翻盖瓦房,古老的海草房遭到破坏。如今海草房的价值得以被重估,海草房的传统工艺与艺术之美,成为人们心之所向。有些海草房已经开辟为民宿,昔日的渔民变为民宿主人,远道而来的旅人在这里赶海避暑。古老的海草房岿然不动,却早已走出了海角一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6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