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边视角丨校园跑APP屡被吐槽,“代跑”现象如何解?

发布时间:2024-12-05 23:03:37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刘星晨)大学生的Deadline(截止日期)又增加了。

  随着期末临近,此前多所学校提醒学生注意各自校园跑的开展进度,及时完成。

  可不少大学生感慨:要跑不完了。

  图为高校提醒学生完成校园跑。

  事关体育成绩

  近几年,大学生对于“校园跑”的提及频率大有赶超“体测”之势。有已经踏入职场的人回忆,前两年毕业时还没听过“校园跑”。

   中新网 记者与多位大学生交流后得知,全国已有高校将校园跑与学生期末体育成绩挂钩。学生需通过高校指定的校园跑App完成跑步打卡,达到规定次数和距离。

  “一学期需要跑50次,合计100公里。”正在高校就读的小陈(化名)介绍道。据不完整统计,单学期校园跑打卡次数一般在30-60次不等,规定的总跑动距离在100km左右,有的学校可达150km。

  不同高校对于校园跑在体育课成绩中分数占比的设置有所差异,多者可达到50分。有学生透露,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完成校园跑定量,将面临体育课挂科的风险。

  受访者萧池(化名)介绍,如果校园跑成绩出色,能够额外计入课时分中。

  与正常跑步不同,各类校园跑App会设置点位、打卡点,学生需要按照一定配速、步频经过该点位,方能被系统记录为打卡成功。

  “校园跑App会规定打卡时间。系统通知我,不在每天6:00-22:00之间的跑步,不会被计入成绩。”一位同学略显无奈地告诉记者。

  图为“商家”提供的代跑教学视频截图。

  “代跑已成规模”

  “学期一旦过了11周,学生要一手抓结课作业、一手抓校园跑、一手抓四六级……”

  于是,随着学生自主时间被压缩,校园跑代跑行业悄然兴起。

  目前,代跑行业主要分为人工代跑和模拟器代跑两大类。

  据 中新网 记者了解,考虑到成本等原因,人工代跑每公里收费在1-5元不等,但并不排除“天价代跑”的情况。

  也有受访学生表示,曾遇到过被诈骗的情况,“支付完费用后,找不到代跑的人了。钱打水漂,校园跑也没完成。”在人工代跑方面,还有部分“商家”推出云代跑,和各地高校的学生进行合作。

  此外,有人发帖表示,能提供模拟器代跑。记者调查发现,模拟器代跑售价一般为15-30元不等,供永久使用。有“商家”称可免费体验一次代跑效果,后续进行付费。

  据了解,类似模拟器其实兼容性不高,与校园跑App类型、手机型号适配度都有关系。当记者提出“是否会被系统查出代跑”时,“商家”明确表示:“不会,我自己都在用。包售后,购买后有任何问题均提供教学。”

  但也有网友讲出了自己的血泪教训:用软件刷跑后被发现,直接挂科。

  模拟器代跑原理是通过虚拟定位软件发挥作用,需要安装在手机上。根据“商家”提供的教学视频显示,开启定位权限后,购买了模拟器的用户可选择走路、跑步、骑车三种方式,通过方向键控制跑步轨迹和配速。

  “除非有垄断情况,否则代跑价格相差不大。尤其是人工校园跑代跑,已经成规模很普遍了。”当记者表示要多家比价时,一位“商家”这样回复。

  图片来源:温州商学院学生事务部官微截图

  高校频频发声

  针对校园跑代跑现象,有高校日前发文呼吁学生诚信跑步。

  南开大学体育部表示,发布代跑信息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秩序。体育部高度重视,并向公安部门做了汇报,寻求帮助。文中呼吁同学们诚信跑步,如有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日前发布情况通报称,通过技术监控,发现有部分学生存在利用外挂软件、骑车代跑、找人替跑等作弊行为,并通报了27名学生作弊情况。

  温州商学院此前表示,针对找人替跑打卡、花钱找人代跑打卡等不文明、不诚信现象,学校已采取相应处理方式:代跑双方课外体育锻炼成绩计为0分,期末体育考试不及格。

  为防止学生作弊,部分高校开始加大监管力度,例如:增加校园跑点位随机性、调整步频等。

  图片来源:代跑“商家”教学内容截图。

  软件槽点不少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校园跑软件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打卡点位过于死板。“经过点位不准或网络不佳时都有可能没打上卡”,小陈经常遇到这样令人烦心的情况。据媒体报道,学生在跑步时还需注意动作要领,过程中倘若不满足技术规范,成绩也将被作废。

  另有多位受访者反映,软件存在闪退、定位不准确的情况。而一旦软件出现故障导致记录保存失败,需要重新打卡。即使正常开启GPS功能,软件仍有可能搜索不到使用者定位,这时计时会自动暂停,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点击“继续跑步”,否则同样打卡无效。因此运动过程中,学生要不时盯着手机看。

  数据波动较大,这也是校园跑软件的一大问题。有网友表示,已经打卡成功的校园跑数据会发生波动,跑动距离不断下降,甚至从45km降到14km。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还有多位学生反映,各类校园跑App中存在诱导消费行为及广告植入现象。

  “软件开屏就有广告,不小心点了会跳到其他小程序和App。”有学生透露,在结束跑步时会因弹窗广告而造成软件数据异常,“一通操作之后,也可能会造成跑步无效。”

  未来如何调整

  “一个大学生把本学期校园跑给跑完了,她很强。”有网友这样写道。与之类似,在部分大学生眼中,校园跑的定位并非锻炼,而是任务。

  但仍有多位受访同学透露,参与校园跑的人比例不在少数,大部分同学应该是自己去跑的。

  不过记者也发现,很多同学选择用骑车去模拟配速,替代跑步打卡。“难道跑步之外,就没有其他的锻炼方式了吗?”一位同学质疑道。

  这也是校园跑的一大争议。在部分学生眼中,该种模式禁锢了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选择。一些热衷于球类项目的同学在球场挥洒汗水后,还需要继续完成校园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曾表示,跑步App督促锻炼是新科技环境下的很好尝试,但具体用到大学校园,设计者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不爱运动的懒学生,思考怎样的方式可以让他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而不是去管制和出难题。

  针对该种情况,已经有高校开始改变。一位来自上海高校的同学表示,学校提供了两种打卡方式:常规校园跑打卡、在体育馆内锻炼打卡,“这增加了每天打卡的机会,也照顾了大家体育爱好不同的情况。”

  其实高校开展校园跑等体育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学生树立坚持锻炼的意识,改善身体的机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在各社交平台的话题帖中不难看出,校园跑的确让更多大学生养成了运动的习惯。比如小陈就坦言,参与校园跑之后,她心情更愉悦了,身体更加强健,人也更放松了。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仍有学生将校园跑视为形式主义运动,反对学校“一刀切”式管理。也有声音认为,从实际情况出发,高校体育带有一定强制性可以理解,但如何能优化考核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这是高校在未来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在采访中表示,学校针对体育的考核要适合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时间安排。

  当记者询问“为何会对校园跑有抵触情绪”时,多位同学给出了相同答案:强制性过足,如果按照奖励式或自愿原则,或有更多运动选择,可能会取得更好效果。(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