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8:36:08 来源: sp20241123
挥一挥手,视障人士就能通过验证码申请;动动手机,轻松搞定牧场里奶牛的“衣食住行”;下单成功,生态红树林有了第一笔“数字保险”;四季尝鲜,一颗板栗的流通创造上亿元的社会价值……当这些数字慈善的“金点子”不断被分享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时,时代再次回响,数字技术正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和有力支撑。
“中国的减贫方式从‘社会援助’转向‘自我帮助’,从基于再分配转向基于市场。”中欧数字协会主席鲁乙己表示,“数字素养、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基础设施似乎是中国扶贫故事的主要因素。”
当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其背后,一方面离不开数字底座的加持,数字新基建丰富了公益慈善的场景形式和参与形式。另一方面,是公益生态链的聚力,从顶层思维和普惠实践出发,促进公益机构数字化和公益行动数字化。
11月9日,秉持数字理念的公益人在乌镇展开了一场关于“数字减贫与公益慈善”的温暖讨论,其中,一些典型做法和创新案例,足以成为见证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动侧影。
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振兴,“兴农具”赋能“新农人”
互联网的语境里,从最初致力于让每个普通人看到更大的世界、也能被更大的世界看到,到今天,短视频和直播已经超越娱乐的属性,带给用户更大的价值乃至为社会创造价值。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徐静芸更加相信,技术驱动下的科技力量可以改变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在2018年,快手发展电商业务,有了更多载体推进数字减贫与乡村振兴。”徐静芸介绍,2022年,在快手平台,超过2000万人获得收入,400多种类型直播链接起普通人的生活。
数字技术让多元的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哪怕是身处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享受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直播兴农是当下最“顶流”的方式。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直播电商销售额达1.98万亿元,增长60.6%。
谈及这组数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表示,强劲业态形势体现了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果,但在帮扶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等方面,乡村振兴也面临很多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三农’人才匮乏,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我国农产品品牌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
积极发挥数字减贫与公益慈善的优势和作用,阿里正在为此探寻全流程的解决方案。
就拿河北省青龙县的板栗举例。以前,栗子丰收尝鲜的季节不超过2个月,如今,阿里从品牌设计出发,研发出冰棒板栗、板栗蛋糕、板栗饼干等市场化的产品,让板栗从季节性的农产品变成一年365天保鲜上市的“农金品”。
除了打造产品包装、拓展产业升级外,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阿里巴巴合伙人孙利军看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底部是为他们培养更多的“带农人”。
自2019年开始,阿里巴巴开启以“乡村特派员”制度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截至目前,阿里的29名乡村特派员,分布在21个欠发达县域,驻点两年以上,瞄准欠发达县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难点,输出技术助力农业科技、智慧育种等公益项目,助力有贡献的育种科研人才。与此同时,阿里每一年会选拔大量乡村技术官,发起农产品溯源、数字治理、数智文旅、种植养殖等10多个科技项目,让技术下乡。
如今,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200多个村点的物流渠道正源源不断地为当地百姓注入致富“活水”。仅用1年时间,电商企业从20多家增长到500多家。农产品升级了、物流成本下降了,收购价几乎翻了一番,孙利军介绍,2020年,青龙县的农产品创造了2.81亿的价值。
深耕数字公益慈善领域,孙利军也总结了公益项目的发展理念,在公益项目挖掘和技术赋能的过程中,不是盲目输出,而是注重精准匹配供需,比起发起项目的数量,要更关注精准落地的实效,“公益项目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比一时兴起做‘盆景’更重要”。
数字科技畅通知识传播,授人以渔“无畏东西”
“大学公益依托大学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弘扬等方面的优势,在社会公益领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彭刚表示,数字科技的发展使得大学公益在广度、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拓展和延伸。
一直以来,清华大学把参与国家减贫事业作为公益性的教育服务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大规模、可持续、见实效、能推广”是清华大学服务教育强国的指导理念,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如何践行这12个字?这需要不断地汇聚优势资源、推进融合共享,毫无疑问,数字科技的赋能给出了答案。
彭刚介绍道,清华大学创办的把优质教育课程以数字化形式免费共享给学习者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目前已拥有7473门一流的优质线上课程,服务了超过1.26亿学习者,是世界第二大在线学习平台。
“学堂在线”并不是一天“长大的”。
从慕课“西行”到实时共享、从旁听到学分认证,自2013年启动以来,“学堂在线”不断升级内容和技术,不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质公益学习资源,更是形成了支持东西部高校融合的教学计划。
2021至2023年,浙江、福建、上海、北京4个省市的18所高校,利用“学堂在线”与课堂“克隆班”的模式,向新疆13所高校约7000人次的师生实时在线开设54门课程,累计近4000学时,知识的共享实现时间和空间跨越,再无障碍。
而在创新型科技企业趣丸科技走入乡村传播知识的公益实践中,“互联网+”的数字连接和数字底座的打造同样显现出了重要性。
“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数字’鸿沟也在动态变化。需要数字时代善行者具备更强的专业度,在细分场景下更精准地服务专门人群。”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副总裁任少峰在论坛上表示,在公司多元化公益实践过程中,数字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项目基础,互联网的传播秉性拓展了深度广度。
“在我们的‘TT语音幸福书屋’里,孩子们不仅能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还能参加各类线上运营活动、与家长通话,多一个书屋就多一个学习天地、多一个朋友、多一份陪伴。”任少峰介绍,基于“互联网+教育”基础,“幸福书屋”公益项目采取“多主体+平台化”运营模式,在驻村干部、学校老师、社工、村民等线下力量的协同下,不仅在线下阵地配备了电子阅读设备、互联网课程,还打造了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教育平台,利用网络直播课、微课程、线上运营等为乡村儿童提供辅助教学和综合服务,弥补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
任少峰认为,公益实践的道路上,让受助者明晰需要什么,而非单纯地给予什么非常重要。
趣丸科技今年发起的“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加油站”项目,将目光投向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在部分中小学建立数字素养加油站,配备数字阅读设备、科技素养图书、数字电视、VR眼镜等硬件设施,组织“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指导青少年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从“授之以鱼”发展到“授之以渔”。
数字科技服务弱势群体,让“无碍”更有爱
据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名,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名。
完善健全线上无障碍建设,打造无障碍环境,既是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举措,也是数字科技助推公益慈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一环。
“十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持续推进应用程序端无障碍的改造,包含帮助视障人群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蚂蚁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资深副总裁彭翼捷提到,截至2022年年底,支付宝服务的视障用户超过191万人。为此,支付宝专门研发了“挥一挥”手势验证,帮助他们便捷地使用程序。
彭翼捷表示,随着平台对于无障碍服务的不断升级改造,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能够满足特殊用户群体更为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
“今年8月,‘无障碍服务在线’在支付宝平台正式上线,汇集了导航、打车、公交出行、办事交流等日常场景,帮助残障人士缓解出行难、沟通难、融入难的难题。”不断的创新尝试,致力于让每个群体、每名用户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体验到数字时代的美好生活。
线上创新服务弱势群体的探索,并不止于一个平台。
徐静芸介绍,从2018年起,快手就推进适老化改造,上线快手大字版App,还上线推出了“银发数字生活专区”,采用高清字体,为老龄用户量身打造自己的快手生活入口。
“在数字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希望特殊人群和银发群体可以跨越数字鸿沟,加速拥抱数字化生活。更期待未来与大家一起,发挥科技力量推动普惠公益的发展,为各个群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徐静芸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 刘洪侠 田昕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