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3:28:00 来源: sp20241110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沙海合鸣 共利天下:“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
新华社记者
象征沙与海的金与蓝两色,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辅以红、蓝、棕、白、黑色彩,以写意笔法勾勒出“地球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寓意团结、包容与合作。
这是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从埃及西奈半岛山区的节水梯田搭建起“绿色长城”,到一度破败不堪的希腊千年古港崛起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十年“沙海合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故事在“沙”与“海”的坐标上演绎。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召开,聚焦“高质量共建”和“共同发展繁荣”,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为不稳定的世界注入积极正能量。
互利共赢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昔日11平方公里的荒芜海滩上,一座现代化新城——江苏红豆集团和柬埔寨合作方共同建设的经济特区拔地而起。
伴随汽车、摩托车鱼贯而入,当地姑娘阿莱正迎着朝阳开始一天的工作。在阿莱看来,这是一座“工资翻了近三倍、生活越来越好的幸福城”。10年来,这里已有175家企业入驻,推动了当地工业化进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曾经的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如今的“一带一路”,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日益畅流,商品、资源、成果共享。
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得以开展。
“黄金通道”中老铁路今年4月开行国际旅客列车,中印尼共建的雅万高铁10月正式启用……10年来,设施联通不断加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10月16日,在云南省玉溪市研和站,D887次复兴号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右)从中老、中越国际冷链货运班列旁驶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畅 摄)
就在本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项目正式签约,这意味着中国高速动车组将首次出口欧洲。论坛期间举行的“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达成了972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
江苏连云港让世界最大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拥有了商品的“出海口”,中老铁路将泰国水果进入中国的时间大大缩减至不到15个小时……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让共建国家和地区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2013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
共同发展是解决全球治理问题的“总钥匙”。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成立丝路基金等金融平台……中国推出的诸多措施和行动,旨在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共建国家和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将使参与国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到2030年,“一带一路”倡议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
美国经济学家、联合国资深顾问杰弗里·萨克斯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现代经济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举措之一。“这是一种跨越国界、超越零和思维、开放包容的发展观,更是当下全球急需的发展理念。”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说。
交流互鉴
高峰论坛新闻中心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内,手绘彩塑京剧脸谱、木版水印、景泰蓝制作等中国“非遗”项目令众多外籍记者着迷;大型立体书页形状展板上,帆船、骆驼、中欧班列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多元文化图案引人注目。
10月16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来自比利时的记者(右)体验画京剧脸谱。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从汉语“丝”字向英文“Silk”一词的演化、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骆驼载乐俑,到爪哇海域满载中国瓷器的阿拉伯沉船“黑石号”,东西方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中包容共存。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一带一路”,不仅是沙与海的地理交织,也是不同文明的交响。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鲜明底色。
10年来,中国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丝路一家亲”“鲁班工坊”等人文交流项目广受赞誉,推动着世界文明深层次的交流互鉴。
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斯里兰卡留学生杰福说:“这条文明之路,将中华文明、西方文明的优质基因熔为一炉,激活了全人类共同复兴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看来,合作共赢的“大道”,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兼济天下”“和合共生”“天下大同”。
携手向前
墨西哥瓜纳华托州火山石村村民,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遇——借助中国电商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他们学会了使用互联网销售石臼。
在世界经济遭遇新冠疫情、地缘冲突加剧等一系列挑战中,“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中国正在谋求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新能源,绿色环保,疫苗研发、生产与分配合作,成为共建国家携手团结合作的新机遇、新动能。
本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宣布了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涉及互联互通、开放型世界经济、务实合作、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间交往、廉洁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高级别论坛,嘉宾围绕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主题进行深入交流。这是互联互通高级别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备受期待。
作为百年变局下的全球治理新方案,中国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贡献中国智慧。正如《丝绸之路》作者彼得·弗兰科潘所说,“‘一带一路’正在帮助塑造当下及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第一个十年成就,皆是序章。“对于共建国家而言,还有更多‘金色十年’值得期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颖说。(记者马欣然、李云路、长远、魏梦佳、杨丁淼、侠克)
(责编:贾文婷、刘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