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声

发布时间:2024-11-22 03:53:33 来源: sp20241122

  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黄智宇:

  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实现粮食均衡增产,是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落实责任稳面积。各级党委和政府联动合力抓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守牢耕地保护底线,开展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确保“良田粮用”。保护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重农抓粮积极性,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省、大市、大县的利益补偿,促进多渠道产销协作。做好价格引导、加大补贴力度,稳定农民种植收益预期。

  依靠科技提单产。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补齐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短板。突破关键品种,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加快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选育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强化良种良法配套,集成组装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粮食高产技术模式,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强化农业防灾减灾减损失,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持续推进节粮减损。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积极盘活存量、挖掘增量,稳面积、增单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张云河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等把小品种做成大产业,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人才是保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筑巢引凤,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用生机勃勃的事业留住人才,用完善的政策保障服务人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还需要汇聚合力。地方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同时,还要在“引龙头、强龙头”“补链条、延链条”上做文章,通过与上下游优势企业联合,建立产业联盟,在产品深度开发、附加值提升、规模化经营、质量把控、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

  (本报记者  邵玉姿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红丽:

  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乡村美不美,百姓说了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让民生项目实打实落地,让村容村貌一步步亮丽,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不少农村逐步建成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完善生产道路、建成村文化广场等,打造了集购物、医疗、休闲为一体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村庄变亮丽,生活提品质。同时,也要看到乡村发展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和农民生活品质。

  改善村庄面貌增加乡村吸引力,鼓励更多能人返乡创业,带着更多村民致富增收。夯实农村基础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地制宜、系统施策,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才能让乡村不断焕发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裕。要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帮助农民改变落后观念,增强发展信心,让广大农民群众既富口袋,更富脑袋,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本报记者  原韬雄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党委书记郭正耀: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预防为先,牢牢把住制度关口。要做好人均纯收入低于防贫监测标准水平的监测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等人员监测,做好自主申报,村干部、驻村队员日常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反馈,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高效帮扶。

  开源为主,以实现家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至少有1—2项产业支撑收入稳增长,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兜底在实,落实关爱救助生活保障。落实农村低收入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对农村低收入人口中无劳动力的,通过政策兜底一批,确保低收入家庭中有大病慢性病人员的医疗救助到位,有老人儿童的关爱服务到位;通过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确保低收入家庭中有土地、林地等资源的,依托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项目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本报记者  李茂颖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4日 1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