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何青绫”:为何在灶台边讲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4-11-19 06:09:02 来源: sp20241119

  “老婆老婆,我老家的宅基地能不能直接卖掉啊?”“老婆,网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9块9的课?”在财经博主“何青绫”的视频里,画面外的“老公”对金融专业名词、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有无数问题,镜头里的“老婆”总能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小两口一问一答的场所大多是在厨房里、餐桌边。这种“接地气”的财经知识讲解方式,让何青绫成了她1300多万“粉丝”眼里“无所不能的老婆大人”。近日,何青绫出版新书,并接受《中国新闻》报的采访,分享她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讲解“生活里的经济学”,同时呼吁完善和开发更多面向全民的金融科普方式,用知识帮助大家“避坑”。

何青绫 受访者供图

  从杨绛的文章里学如何做短视频

  在很多人印象里,金融属于“高大上”的领域,充斥着艰深晦涩的专业词语。比如人人都知道股票,却不见得知道“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究竟是什么”——在2020年发布的第一条视频中,画面外的男声发出此问,在灶台边忙活的何青绫仅用两句话简单解释了一下,便获得9万多点赞。“何青绫”这个账号由此一炮而红。

  接下来的四年里,何青绫发布了400多部视频,每一部的开头都是画外音男声——丈夫“五哥”喊着“老婆老婆”提出疑问,何青绫用人人都能听懂的“大白话”作答。如今,该账号在各平台的“粉丝”已超1300万。“五哥”的提问也逐渐从一些金融专业概念扩展为“去哪个城市打工赚得更多”“有多少存款就可以不上班了”“开奶茶店的话卖6元一杯还是卖30元一杯”……何青绫的回答仍是一如既往的“一听就懂”。

  “这种模式最早是从作家杨绛的文章里学来的,她和钱钟书先生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很有趣。”何青绫说。

  1994年出生的何青绫大学本科取得财务管理、金融双学位,硕士研究生转向新闻学,毕业后在金融行业工作。做财经自媒体后,她和“五哥”从身边的小事里寻找选题,查资料,翻文献,调数据,“然后两个人就内容和观点进行一番辩论,最终得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论,在视频里呈现出来”。

  类似的“辩论”也发生在新书的写作过程中。今年,她的《聪明生活经济学》由磨铁文化出品、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该书除了继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经济学概念,还尝试通过挖掘金融现象的历史,解释当今的经济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想要了解金融,应该先从历史的角度下手。你现在接触到的每一个看似复杂的金融规则,其实是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补丁’而已。”何青绫说,“比如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交易所诞生于阿姆斯特丹,是因为当时荷兰航运业发达,很多生意人自发地在港口附近交易,随后慢慢地从露天环境搬到咖啡厅,之后又进一步有了独立场所。很多证券交易细则也是在股票交易过程中不断新设的,以弥补过去有人钻过的漏洞。因此,多看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和现代史,对于理解当下的很多金融政策、交易形式,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何青绫新书《聪明生活经济学》近日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供图

  做金融科普助大家“避坑”

  2023年,何青绫出版了第一本书,今年出版的新书则是对前作的一次升级,通过历史溯源来告诉读者相关规定是如何形成的,并附上相关数据、文献的出处。“新书表面上是关于职场、经济、商业、房产等行业的小故事、小趣闻,但实际上是经过考证的社会金融评论文章。”

  “白纸黑字”的图书自带严肃性,是针对“短平快”短视频的一种补充。何青绫说,她的很多视频评论区总是有质疑的声音:“数据是假的吧?”“你的论据在哪里?”“我觉得你这个观点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其实她有大量参考资料,只是限于时长没有在短视频里呈现。在新书中,这些数据得以详尽列出。

  何青绫也希望把她的科普带给更多人。“看书的群体和短视频用户群体未必重合,但是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面临着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困惑。”

  比如,为什么很多公司不许员工私下谈论工资?公司的干股和期权选哪个比较好?为什么不干活的人总比干活的人活得滋润……这些职场问题,都可以从经济学角度作出解答。而帮助职场新人走出迷茫,为“金融小白”指路“避坑”,是何青绫坚持科普的动力。“早在1979年,就有国外学者就‘中学生是否需要进行金融基础知识的补充’进行研究,在一系列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通过金融基础知识学习的中学生,可以增强在未来人生中面对金融事件的应对能力;通过金融基础知识学习的非金融专业学生们,也可以因此而产生应对金融风险事件的抗压能力。”

  做自媒体博主以来,何青绫收到过不少私信和留言感谢。“有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有人刚刚毕业、对未来迷茫无助……这些都让我放不下手里的账号。而随着他们走出困境、继续精彩人生,我也成了他们的观众,被他们的光芒给迷住了。”

  “知识本该是免费的”,这是何青绫账号简介里的一句话。她说,财经科普、金融教育需要社会合力,自己能做的还非常有限。“我认为面向全民的金融科普,应当是一个持续性的、由社会各方面一起加入的重要事业。随着国内金融的高速发展,完善和开发更多面向大众的金融科普方式,迫在眉睫。”(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实习生 宋珂欣 报道)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