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7:42:12 来源: sp20250108
“建设电影强国 工业化助力影业升级”论坛现场。
今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流浪地球2》《长空之王》等影片口碑票房双丰收,折射出我国电影工业的不断进步。
如何加速电影工业化发展,助力实现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目标?日前,在由人民网、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光影中国”荣誉盛典上,多位影视行业从业者围绕“建设电影强国 工业化助力影业升级”的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拥抱新技术 为电影制作降本增效
随着近年来现代电影工业飞速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出现在中国电影制作的多个环节,让电影画面效果更好,制作效率更高。
在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郭帆看来,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认知它。拍摄《流浪地球2》期间,郭帆带领团队在3个月内跑了19家新技术企业,与科研人员、高校学者充分沟通,去了解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再具体分析哪些可以拿来使用在电影领域。“比如剧组里有一个统筹的职务,帮我们把所有剧本拆分成日常的拍摄通告、拍摄计划,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帮助完成这项工作,可以变得更加高效。”
导演刘晓世现场回忆起拍摄《长空之王》时的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视觉上的真实感,他决定通过虚拟拍摄来还原高空飞行情节。“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尽量给观众带来具有画面感的物理感受,而不是依赖CG效果。为演员提供沉浸式体验,让他们在摄像机前真的感觉在开飞机,才能让观众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技术探索也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中国电影最大的转变之一还有后期制作,在特效技术方面实现了国产化,几乎可以以国内人才的力量完成所有后期制作流程。”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介绍,当初为了保障电影《长津湖》拍摄顺利完成,前后调度了超过86家特效公司,整个制作团队获得了历练和提升。
此外,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逸松谈到,电影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张逸松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培训的普及,基层和中层电影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正在逐步提高。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离不开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打磨好内容 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
毫无疑问,新技术的赋能让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更上一层楼,但在追求高效制作和视听享受的同时,提升内容创作始终是保证影片质量的基础。
“内容为体,科技为用”,刘晓世认为,技术虽然重要,但电影最终还是一门“讲故事的手艺”,要找到中国电影故事中独特的人文情怀,做到记录时代,反映生活。他表示,“要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拥抱最前沿的技术。只有将科技和内容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真实的电影世界。”
于冬也提到,“特别是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更要用电影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形象,充分运用好这些新技术的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电影工业水平的提高,同步提升我们的内容表达、文化品质,以及美学精神。”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所说,要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看电影,达成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鸣、共振。有了观众基础、市场基础、情感基础,再加上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电影类型的不断拓展和丰富,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被不断地打开。
“希望未来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工业体系的完善能够带动整个中国电影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繁荣发展。”饶曙光说。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